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子教育思想1500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孟子教育思想1500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子仁政学说的优点
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产生,减轻人民负担,减少农民因丧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痛苦,却有一定的意义。
孟子仁政学说的局限性:
“实行仁政”有两个主要内容:“耕者九一”和“仕者世禄”。“仁政”大抵是从安民做起,而归之于教化。说的明白点,“仁政”实际上就是“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这其中大部分都是对的,有些观点和做法在当代都很适用,但也有不合理的,尤其是“耕者九一”的主张。当时,由于铁工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使西周以来的农村公社的经营方式逐渐被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农户经营方式所代替。而“耕者九一”却违反了这一历史趋势。
在孟子“仁政”学说中,还提出过两个观点:一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二是“为政不难,不得罪于臣室”。这两种观点听起来就不太对劲了。前者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本应是相互依存的双方,可孟子却有些“重文轻武”,而且还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说成是“天下的通义”,这就有些荒谬了。后者就更让人觉得有些不合理了。“为政不难,不得罪于臣室”与孟子的“民本思想”似乎是矛盾的,既然以民为贵,那为什么却要不得罪于臣,而不是不得罪于民呢?这让人很难琢磨.
孟子的思想,存在严重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的仁政学说就常有浓厚的复古保守色彩。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滕文公》上)
其实孔孟之道大多是教人向善,但是有的过度理想化了,不合时宜
在当时是行不通的,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他的思想,不太被诸侯国所***用,因为孟子的思想只适合大统一时期,纷乱时期,不适合自己的利益
当时百家争鸣,思想家和派别很多,这些人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都去诸侯国一展拳脚,也为诸侯带去了利益。孟子的思想太过理想,不能为诸侯国带去多少价值,所以竞争力很差。
仁政是一种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是孟子学说中的“民本”、“仁政”、“王道”和“性善论”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这种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中都作为统治者的思想。这种思想主要宣扬“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理论。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这种思想还是具有先进性,时代性。
孔子曾提出“为政以德”的原则,孟子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同孔子一样,也主张从道德教化人手解决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等政治问题。
孟子行仁政的主张是在比较王道与霸道两种对立的统治策略之后形成的。他指出,王道的特点是以德服人,霸道的特点是以力服人。
这两种策略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因此,***纳王道、实行仁政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得到长治久安。孟子强调,行仁政首先应当从经济上人手。他说:“仁政必自经界始。”
所谓“正经界”,也就是划分土地,实行井田制,使每个农民都有一份固定经营的田产。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只有让每个农民都有一份固定经营的田产,他们十分衷心地拥护仁政,安居乐业,孟子把这叫作“有恒产者有恒心”。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教育思想1500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子教育思想1500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88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