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范文澜教育思想,范文澜著作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范文教育思想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范文澜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通史作者?
  2. 《文心雕龙》之通变篇,对当代诗歌创作有何借鉴意义?
  3. 郑和下西洋活动为什么戛然而止?

通史作者?

蔡美彪,1928年出生,祖籍浙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蒙元史、通史编纂等领域,深耕数十载,成就卓著,享誉中外,对现当代中国历史的研究贡献良多,并且协助、接替史学名家范文澜先生编著十二卷本《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一书用简洁优美的文字叙述中国5000年历史发展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思想、学术、文化、民俗的脉络及其特点,准确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

范文澜教育思想,范文澜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通史》作者是——范文澜。

《中国通史》全名《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

《文心雕龙》之通变篇,对当代诗歌创作有何借鉴意义

感谢邀请!@王阳明心学智慧认为,通变篇中最值得借鉴的有3点:

范文澜教育思想,范文澜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1写作的变化是无限的

写作,尤其是创作诗歌,一定是根据现实社会情况,人们认知特点,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来进行的,表情达意,用词造句,都要符合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随着时代的发展,表达和理解习惯的变化,写作的变化也会随着变化。

02万变不离其宗

范文澜教育思想,范文澜著作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和其他文学创作一样,写作也是对生命情感的一种描写,无论什么形式,什么体裁,都是扎根在生命情感的土壤里,这一点是不变的。当然刘勰说作品的体裁是一定的,这一点不能苟同,体裁是可以改变的,不变的是内容

03继承经典创新发扬

横渠四句中有“为往圣继绝学”,刘勰所说的借鉴过去的著作,推陈出新是值得提倡的,

传统文化的经典中,不但有很多文学创作的宝贵遗产需要传承,还有很多人生智慧值得领悟,所以创作诗歌,也可以从传统经典中吸取营养,继承发扬,开拓创新。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一点点启发。

【始终有一种温暖,照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更多内容请关注:@王阳明心学智慧】

郑和西洋活动为什么戛然而止?

郑和的下西洋活动为什么嘎然而止,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分析,一是下西洋活动的终止很大原因是2个关键人物死了,一个郑和,一个明宣宗朱瞻基;二是下西洋活动并没有真正嘎然而止,郑和死后,新皇帝登基,曾有一支船队第8次下西洋,带队者是大名鼎鼎的当年下西洋二号人物王景弘,细心梳理可以发现,长达近30年的下西洋真实目的就是找建文帝,《明史》里面整的都是虚的,而以找建文帝为结论来反推,问题迎刃而解。

图中身穿蟒袍者,被流传为郑和像。

《明史》记载,郑和从朱棣到朱瞻基时期,历经3代帝王共28年,7次奉令下西洋的目的是“欲耀兵异域,示中华富强”,翻译过来就是出海炫耀大明帝国富裕强大,出去炫富去的,但是炫富用得着这么勤便吗?1407年郑和第一次去刚回来***没坐热,又奉命出去了,1409年第二次刚回国没2个月,又被派出去了,1412年回国郑和回老家扫了个墓,没几天又被撵出海了,1415年郑和回国,1416年就跟着南洋各国使者一块儿又出海了,这玩意儿是不是太勤快了,感觉出海的频率不像是去耀武扬威,而是有急事要办,出海几次重复那些地方,是找东西还是找人的?

图为江苏省太仓市刘家港郑和下西洋起锚纪念地。

如果按照《明史》“欲耀兵异域,示中华富强”为由下西洋,第一次去就被爪哇国杀了170多人,有兵勇有随行人员,结果是郑和原谅了爪哇国,和平离开了是非之地。爪哇就是个袖珍小国,连大明帝国小指头都算不上,郑和出去代表大明帝国耀武扬威的能受得了这气?示我中华富强的能不为170多名大明子弟讨公道?奇怪的是忍气吞声的沉默了,所以压根就不是出来搞外交的,就是来找人的,情况没摸清楚,不敢惹是生非。

图为郑和下西洋路线。

1433年,郑和第7次下西洋时,死在了路途中,船队返航,《明史》记载在下西洋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郑和去世后,找不到能组织大规模船队的能人,所以下西洋停止了,这又是矛盾的,因为郑和去世不久,第8次下西洋开始了,带队的是郑和下西洋二号人物宦官王景弘,他5次跟着郑和下西洋,第7次就是他带队返航的,有丰富航海经验下西洋的能人是有的,王景弘带队第8次下西洋去了南洋各国,而真正让下西洋骤停的是皇帝的父死子替。

郑和有7次下西洋,王景弘也有6次下西洋,对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功绩也有王景弘一份,图为王景弘故里。

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死了,他是朱棣的孙子,从朱棣篡位以来,啥事都办了,就是翘下皇位的正主儿建文小侄儿没影子了,全国大地锦衣卫撒下去没任何消息,南京离海那么近,真有可能逃海里去了,建文小侄儿找不到,自己皇位就有危险,于是打着外交的幌子满世界寻人,寻了几十年,自己死了儿子接着找,儿子死了孙子接着找,现在孙子朱瞻基也死了,继位的朱祁镇还不满10岁,***掌握在这帮重臣手里,这下好了,以前皇帝非要找,只能劳民伤财的去折腾,现在咱说的算,掰指头算算,建文帝在世也快60岁了,就算找到了还能翻起什么浪,支持他的那帮老臣早死完了,所以根本不用找,再者都找了几十年了,找到找不到没任何意义,于是几位内阁辅臣停止了下西洋所有活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范文澜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范文澜教育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