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教育大丈夫思想,大丈夫教育学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大丈夫思想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教育大丈夫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怎样评价陶渊明的教子主张?是否同意呢?

怎样评价陶渊明的教子主张?是否同意呢?

成功的人背后一定有成功的家庭教育,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所以家庭教育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而曾国藩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完人,他们两人的教子之道或者能给予我们一点启示。

  东晋义熙四年秋天,陶渊明离家去彭泽任县令。陶大人是典型的中国式官员父亲,生怕自己孩子受苦受累,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他特意派了一个用人帮家里做杂事,为此,专门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说:“此亦人子,可善遇之。”陶公子们有没有善待这位用人,谁也不知道,不过陶大人在百忙之中提醒儿子们要善待用人,可见陶公子们平时对用人真不怎么的。

教育大丈夫思想,大丈夫教育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陶渊明对于儿子们是非常宠爱的,有一次还因为没有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专门写了一封信给儿子们,自责之情溢于言表。信的大意是这样的:爸爸一辈子心高气傲,不适合在官场里混,所以几次三番辞官,做官的日子还没务农的日子长,搞得家里很穷,自己倒无所谓,就苦了你们这五个孩子。古人常说“既使之生,则使之可”。我生了你们,却没有养好你们,一想到这些,做爸爸的就特别难受。

  从陶渊明的两封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孩子是多么溺爱。这种溺爱让孩子失去了基本的上进心。后果就是“阿舒已***,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同样是在朝中做官的曾国藩,对于孩子可以说是苛刻了,他在家书里这样写道:“俸若日多,则周济亲戚族党者日广,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些,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逸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湃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之素志也。”

教育大丈夫思想,大丈夫教育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国藩留给儿子的是两楼的书,在他的教导之下,儿子曾纪泽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四国的钦差大臣。曾纪鸿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留金不如留经”。意思是说,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教会子孙一本经书。意在告诉后人,与其给孩子置下万贯家财,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存。陶渊明与曾国藩教子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关爱孩子,不是给他们提供奢华的生活条件,溺爱只会害了孩子。

谢邀,不同的时代环境,教子的方法有不同的评价标准。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东晋向刘宋的过渡时期,长江以北的大好河山早就丟了,长江以南的小朝廷,内斗和倾轧一刻也没消停。在这样的环境中,活下去并保持人格的完整,可以说是教子最崇高的目标,陶渊明就是按这个目标教导儿子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那篇《与子俨等疏》中,这封信写于他那名篇《桃花源记》差不多同一时候,北府军阀刘裕杀了东晋皇帝建立刘宋的阶段,作为荆州军后代的陶渊明作了最坏的打算(荆州军和北府军是对头),写下这封信,可以视作一份遗书,所以特别的语重心长。这封信中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引用子夏的语录“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讲出一个人的穷达不可妄求。第二层讲了王孺仲的故事,以说明自己的人生选择。王孺仲是王莽时候的人,王莽篡权后,王孺仲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辞官回家种田。一天一位在朝为官的朋友的儿子开着豪车穿阿玛尼来串门,王孺仲的儿子刚从田里一身泥水的回来,看见一身光鲜的公子哥,自惭形秽。王孺仲看在眼里,觉得愧对儿子,一晚都睡不着,王妻却认为大丈夫贫贱不可夺其志,品格的高贵,胜于富贵。王孺仲闻之释然。第三层,举了很多例子,讲了兄弟友爱的重要。农耕社会,穷人孩子早当家,兄弟间相互帮衬,共度难关很重要。陶渊明有五个儿子,在那***的年代,不求功名,种田为生,虽然清苦一些,但陶渊明和老伴自食其力活过了花甲之年,在老家九江,安然寿终。比起与儿子一起共赴法场的李斯,教子不可谓不成功。一个人作为生命体在乱世中,无愧于心的立于天地之间,寿终正寢,需要智慧

教育大丈夫思想,大丈夫教育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大丈夫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大丈夫思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