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曾巩教育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曾巩教育思想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曾巩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曾巩上元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唐朝诗人曾巩背景?
  3. 宋代曾巩西楼的译文?
  4. 北宋在推广思想文化方面有什么成就?

曾巩上元表达的思想感情?

《上元》尾联,曾巩在描写上元华美景象后笔锋急转直下,点出诗中主人公面对少年人的豪气意兴,自叹勿如,笑话自己步入老年,脑子里专爱搜索往事,感叹头发已白,年华易逝了。它婉转地告诉人们:年龄大的人不要向后看,应当追赶年轻人的步伐,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立意不落俗套。

唐朝诗人曾巩背景?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嘉祐二年(1057)进士。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曾巩教育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代曾巩西楼的译文?

“西楼”即文中的“朱楼”,所以称“西楼”,恐与东面的海相对而言。它的位置当是依山傍海。 首句写西楼前面的景色,直接截取了风云变幻的***的顷刻:乌云低垂,水天一色,只见海浪拍岸,宛如骏马驰骋,去而复回,呈现出一种动与力的壮美。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雷雨迫在眉睫的情态:忽然北风卷过,挟带“数声”震耳欲聋的雷响,平添了赫然的声势,壮美之情益显。“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十足显示了狂飙的威力。在这场威武雄壮的戏剧中,“北风”是个“最佳配角”。风是雨的使者,诗人敏锐地捕捉到雷雨之前这个自然特征加以渲染,令人赞叹。“朱楼四面钩疏箔”,“箔”是用苇等织成的帘子。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读者的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北宋在推广思想文化方面有什么成就?

北宋那个年代,还真不是刻意由***或民间来推动自己的思想文化。

得益于北宋自建立以来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文化成就自唐代以降达到了顶峰。不用看别的,由后人总结出来的唐宋八大家,就有六个出自北宋(实际上真正意义上出自仁宋时代)。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以及在这里头打酱油的曾巩(真正历史上的曾巩其实也是个大牛,作欧阳修的学生考试时欧阳修傻傻地没分清苏轼和曾巩的文章,把本是状元的文章点给了曾巩。)

曾巩教育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八大家的文章,在整个中国的封建时代是标杆式的存在

这只是北宋一代在文章方面取得的成就。至于唐诗宋词双壁之北宋词,其影响力不用说了吧。一首大江东去就能秒杀掉无数人呕心沥血几十年的作品。更不用说北宋还有极多这样高成就的大作。其词作风格延续千年,至今还影响着我们。

我们今天在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成就要看汉唐,而文化艺术还得复大宋之兴。

曾巩教育思想,曾巩的文学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曾巩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曾巩教育思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