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教育思想的传递,教育思想的传递与发展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教育思想的传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教育思想的传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乡土中国有什么教育思想?
  2. 论五四新文化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3. 什么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播?
  4. 孔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对教育产生怎样的理解和主张?

乡土中国什么教育思想?

主要观点:

1.在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成为道德问题。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而是在身内,打官司便成为可耻之事,表示父母的教化不够。乡土社会也是无讼社会,所谓调解,其实是教育过程,向破坏传统的人传输思想,达到表面上的调解。

教育思想的传递,教育思想的传递与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乡土社会有稳定的文化,而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接受的,便成了一种教化过程。而乡土社会中生活的经验无须不断积累,只需保存上一代的,长老统治便应运而生。

3.乡土社会与血缘离不开,血缘是稳定的力量,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稳定。但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社会活动,比如血缘社会中的商业。他们的交易以人情来维持,是相互馈赠。在乡土社会中,有专门贸易的场所,人们以陌生的身份去交易才能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而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更偏向于理性。

论五四新文化思想对教育改革影响

 “五四”时期的教育改革,不再是课程制度的改革,而是教育思想的革命,它不仅动摇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思想,而且冲击了清末传入中国的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派教育思想与观念,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

教育思想的传递,教育思想的传递与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什么是教育对文化的传播?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

1、选择、传递、保存文化。教育借助公开课程(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规范和价值,有选择地继承文化遗产,保存社会文化模式

2、创造、更新文化。教育系统进行科学研究设计,以及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与文化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文化的创造和更新。

教育思想的传递,教育思想的传递与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传播文化。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资料交流、联合培养学生等),直接促进了不同社会或地区文化的传播。

4、影响“身份文化”的分层。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赋予不同的个体以一种相对特殊的“身份文化”——一定的社会期望、自我认同、自我期望、知识结构等


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学校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国家文化都源于教育的传递。

教育也是多元化的,不光是老师教育,也包括管理者,包括环境,包括产品,思想等等

孔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对教育产生怎样的理解和主张

孔子五十六岁开始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虽然遭遇冷遇甚至碰壁,但是他对教育始终充满了信心並有了新的理解和主张。

孔子走遍天下,游说诸侯,结交各国士大夫,无非忙于救世。而孔子看富贵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看功名就好似脚上的破鞋一样。孔子很谦虚地告诉学生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听到以后就说:“这是孔子自道也。”孔子正是智、仁、勇三者都具备的人,这段话正是孔子对教育新的理解和主张。

孔子周游列国目的是宣扬自己恢复周礼,实现自己仁儒治国的社会理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的社会形势,使各诸侯国忙于扩充实力,以求苟活于乱世或在争霸中争得一席之地,强调纪律严明、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无疑更适于当时,而孔子所宣称的复周礼、以仁治国的思想在当时来讲明显更偏向于一种未来理想,最终只能是失意而归,郁郁而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孔子未实现其既定的目标,是一种失败。但从长远来讲,春秋战国之后,秦扫***,汉覆秦统,历史发展进入相对平和期,在儒学继承者董仲舒和汉武帝的联合推动下,儒学最终确定其在随后近两千年的历史中的正统和独尊地位,并显于后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教育思想的传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教育思想的传递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