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韵艺术教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韵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战国帛书记录的是鲁殇王墓的地图。战国帛书是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是白色的丝织品,在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者是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
2、帛书的书法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尤其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力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京韵大鼓是清末民初时以刘宝全为代表的鼓书艺人,根据河北一带较为流传的木板大鼓,然后在融入京腔与北京的民间流行唱腔改造而来一门民间艺术。主要流行与北京与天津。
并且如今的京韵大鼓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非常高的一种曲种了,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门艺术的带表人物有开创者刘宝全,其次有与刘宝全老师齐名的张小轩、白云鹏。这门曲调的唱腔也是多样化的。有平腔、高腔、落腔、起伏腔、甩腔等等。传统的代表作品也有很多。
如:《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等上百段名曲。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都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用韵基本是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部分都是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丰富多彩。基本唱腔有慢板与紧慢板。京韵大鼓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要半说半唱。
对京韵大鼓我了解的不全面,还是由于张云雷的《重整河山待后生》使我回忆起了电视剧《四世同堂》里小彩舞的演唱。张云雷从小跟姐姐王惠学唱,有非常牢固的曲艺演唱的技巧,如果没有张云雷唱的京韵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几乎许多年来都没听过这字正腔圆的大鼓曲,张云雷应该是京韵大鼓的出色演员,因他自身是德云社相声演员,所以我关心他的演唱多一些,可能也有其他曲艺形式的京韵大鼓年轻演员,由于没有这次德云社鼓曲的开张如此轰烈,我仍认可张云雷的京韵大鼓是一流的演唱,技巧动作音质效果非常完美的效果及演绎风格,其他人的没有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韵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韵艺术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8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