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葛洪的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葛洪的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葛洪认为,人长生不死登临仙界是可以通过修道实现的,其在炼丹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用的古化学知识。东晋中叶以后,天师道在江南盛行,并且发展出了上清派和灵宝派。到了南朝,陆修静为道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完善了道教的斋蘸仪范,并且将道教典籍加以整理。陶弘景在南朝中期隐居于茅山,广收门徒传播上清经法,并建立了道教完整的神仙体系。
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改革了天师道,使其完全迎合统治阶级的需求,为统治者所用。但是北魏以后,由于佛教的兴起,道教逐渐衰落。北齐甚至不认可道教,只有北方的楼观道仍在发展,并在隋唐盛极一时。
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就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在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是最忌讳的社会***道德标准,也是维护宗法等级只需的重要准则。那你知道三纲五常是谁提出的吗?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来的,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三纲五常就是维护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制度。
君为臣纲说的是社会的组织框架,以官僚制度为绝对核心的权力结构,这点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了,现代社会官僚体系已经不是核心权力的承载,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美国的国会,英国的议会,这些具有协商性质的民主团体成为了权力核心。
父为子纲说的是家庭内部的组织关系,我们的传统社会是宗族本位的社会,依赖宗族自我管理,宗族内部有着较为严格的权力部署,所谓“父”指代的是家族中的当权者,不一定是父亲,甚至不一定是男的,但是我们现在家庭内部的组织关系比较松散,个人依赖社会,并不是非常依赖家庭。
夫为妻纲说的是所有制形式,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没有非常严格的个人所有制,却有非常严格的集体所有制。
家庭有大有小,但家族形式必须严谨,一般的繁衍并不会破坏这个形式,多数情况下只有婚嫁会改变家族成员的内部构成,所以女子一旦出嫁就必须严格意义上是夫家的人,这样才不会有家族分裂的情况。但是现在我们有很严格的个人所有制,夫为妻纲的形式也没有了意义,但是个人所有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公有制才是真正的答案。
仁、义、礼、智、信之所以叫五常是因为其有着最强大的普遍性,是万世不移的准则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人身上都有意义。
仁者的概括应该是“忠“”恕”,忠就是中,不偏不倚之心,人性具有复杂性不能厚此而薄彼,同样社会构成也具有复杂性不能偏袒;恕就是能容纳更多的人和人性,所以现在对于仁的释义基本就是对于人性无尽的探索。
中国古代的几种哲学从诸子百家开始就是在相互融合,这个过程其实挺漫长的,最终到了清代也就延续成了一个标准的中国古代文化。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并非是单纯的老庄思想,而是儒家和道家以及佛教三者融汇而出的东西。
对原始道教的成功改造,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一450),高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魏太武帝和宰相、儒生崔浩的共同支持下,自称奉太上老君的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制订乐章诵诫新法,"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之以服食闭练","佐国扶命",代张陵为天师,是为北天师道。在南朝刘宋,则有庐山道士陆修静"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葛玄、葛洪)",搜罗经诀,尽有上清、灵宝、三皇各派经典,遂"总括三洞",汇归一流;又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并吸收佛教修持仪式,广制斋戒仪范,以改革五斗米道,"意在王者尊奉",称为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修订之后,便逐步定型。在此基础上,陶弘景继续吸收儒、释两家思想,充实道教的内容,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史,主张三教合流,对以后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的不断改造,遂使道教从形式到内容都逐步得以健全和充实,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御用工具,以后便一直受到封建统治的崇奉和扶植。封建统治者也由儒道合流走向了儒道并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葛洪的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葛洪的教育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82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