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教育配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幼儿教育配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家校共育是指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孩子,老师负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学习成绩,人品教育等),而家长负责孩子在校外的学习(美满的家庭教育也是孩子必要的学习,父母必须陪伴孩子。)如果孩子的身边有父母陪伴,孩子的心理会比身边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健康。
学校让家长配合是老师更好的了解孩子,更能帮助孩子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老师告诉家长孩子在学校的异常,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努力,让孩子更好。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有五条。
1.
目标原则。目标原则是指社会教育过程的组织和实施,首先要体现教育目的的培养目标;并且围绕培养目标制定出每种活动适度、明确、具体的目标。《纲要》中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是:“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是指社会教育活动要为学前儿童创设活动的机会与条件,引导儿童在各种活动中与人交往,积极主动地发展社会性。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形成离不开活动,活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
贯彻活动性原则应注意三点:第一要为儿童创设活动的空间;第二要给儿童提供自主活动的机会和时间;第三要激发儿童活动动机,提高儿童活动水平。
3.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中,教师既要对儿童进行社会认识观念和社会规则的教育,提高社会认识,又要指导儿童的实践,把提高儿童的社会认识和培养儿童的良好社会行为结合起来,使儿童的社会性得到发展。
贯彻实践性原则要注意下列四点:第一帮助并教给儿童具体的行为方式;第二组织儿童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第三教育儿童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第四教师要以身作则。
4.强化性原则。强化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通过言语、动作或表情对方式,对儿童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使之增强、巩固或削弱、消除,以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贯彻强化性原则要注意三点:第一教师要***取明确、适宜的强化格式;第二强化应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第三强化要讲究及时性。
5.一致性原则。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和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儿童的社会性品质按国家培养目标健康发展。
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是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如何配合?概括为如下几点:
1、做好后勤工作。后勤工作无外乎衣食住行等方面,让孩子吃得健康均衡,穿着干净得体,以良好的外部形象来到校园,是作为家长最基本的要求。同时让孩子在平时生活中远离垃圾食品,积极锻炼身体,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毕竟,学习是一个拼脑力的过程,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做保证。
2、关注心理健康。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容易遭到忽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逐渐完善,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也要及时跟上,遇有棘手的问题还可跟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及时联系或沟通。
3、掌握班级动态。现在很多班级都建有班级家长微信群或QQ群,方便老师安排事务,布置作业,发布通知等。作为家长要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才能准确向孩子传达。条件允许的家长,还可了解目前的教学进度,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4、及时鼓劲加油。在学业过程中,有的孩子成绩优异,有的孩子暂时后进,也有的起伏不定。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分析原因,树立奋斗目标,千万不可随意打压,指责,甚至嫌弃孩子,人生是一个长跑,请静待花开!
5、做好示范作用。任何一个孩子都在家庭氛围中慢慢长大,良好家庭氛围的营造更显家长的用心。如干净整洁的家庭环境,相互恩爱的夫妻关系,尊老爱幼的美德传承,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这些都会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都希望这种影响是正面的!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你这标准也太高太多了吧,养个孩子有这么复杂?其实成人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当中,因为终身学习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不学习,要被淘汰!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教育配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教育配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82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