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思想教育态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思想教育态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最突出的贡献是在教育方面,过去,学校都由官府开办,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孔子开办了“私学”,自己聚徒讲学,这样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他提出了“有教无类”们口号,招收学生没有门第、等级的限制,所以他的学生既有贵族子弟也有居住在陋巷的平民,既有鲁国的也有别的国家的。
他开设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课程,还把礼节、音乐、射箭、驾车、写字、算数等“六艺”的技能教给学生。孔子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做自己的座右铭,意思是:学习没有个满足,教导人也不知道疲倦。他鼓励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认为只死读书本而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想来想去而不勤于学习就会走上斜路,那就更危险。
孔子的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受到了人们的称赞。孔子办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据说他的学生先后有三千多人,其中成绩优异的也有七十二人,这在当时是十分了不起的。
孔子的学生有不少出色的人才,像以品德而闻名的颜渊,闵损,以政治见长的子路、冉有,口才智慧过人的子贡、公西华,还有子夏、子游、宰我等等。孔子喜爱这些学生,同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他们。孔子的这种“因材施教”的方法是很高明的。另外像“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说法,也是很让人信服的
孔子晚年集中整理古代文化典籍,据说《易》、《礼》、《尚书》、《诗经》、《乐》等五经都是他整理修定的。他还修定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这些古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到今天,是孔子的一大功劳。这些书还对儒家学说的流传起过很大作用,被奉为儒家的“经典”。孔子死后,他的***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这本书记载了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可谓是博大精深,不愧为中国的思想教育家,他的主张至今仍然适用,学以至道,学以治世,在态度方面提倡虚心受教,谦卑博智,学行并重,他教导要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所以孔子对后世之人依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为了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孔于反对注入式的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
如今启发式已成为广大教师“授人以渔”,教学生“会学”的重要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必须注意创设愤悱学习情境,必须启发学生感悟自得,经过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经过自己反复训练形成能力,用《学记》上的话说,教师只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通过设疑,鼓励和启发学生求异探新,感悟自得。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领会到开动脑筋、探求知识是一种快乐的劳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孔子有句论述学习方法的名言,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它精辟地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和拓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在孔子看来,学习先要立志,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即要“志于道”,立志于把握和实践“道”。当然,要“志于道”,还需要有实现“道”的能力,所以孔子亦把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提高能力素养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他针对当时一些人一味追求知名度甚至虚名的现象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 宪问》)这是说:古时候的学者求学是为了丰富、提高自己,而当今的学者求学则是为了知晓于人,以便在社会上博得名声。他反复强调:“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卫灵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 宪问》)“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 里仁》)孔子的这一思想强调学习的重要目的应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精神上应是一致的;对今天我们学术界存在的那种不作扎实艰苦的科研工作而急于成名的学术浮躁之气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以谋名利的***学风,不啻一剂医治良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思想教育态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思想教育态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81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