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 > 正文

国防教育抗战教案,国防教育,抗战日纪念班会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防教育抗战教案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国防教育抗战教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在以往的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往往成为清朝的“代言人”与列强进行谈判,其结果世人皆知,无非划租借、赔款以及开通商口。

虽然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注定要遗臭万年,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对此规避,而是在条约之后写下自己名字。但是在《辛丑条约》签名的时候,李鸿章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肃”字代替,这是为何?

国防教育抗战教案,国防教育,抗战日纪念班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对于清朝的态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之前,李鸿章认为能够通过发展工业等手段使得清王朝复兴,但事实无疑***的扇了李鸿章一个耳光。在甲午战争前,清朝上下对于日本还是保持着的强大的心理优势的。但是,最终还是导致清朝一败涂地。

在这场战争之前,李鸿章对于清王朝是忠心耿耿的,而在此战之后,李鸿章对于清朝态度忽然来了180度大转弯。甚至有消息称,李鸿章私下与孙文等革命党保持着联系等。

这时候,他已经足够认识到清朝已经是无药可救,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与日本签订条约之后,李鸿章几乎处于清闲状态。

国防教育抗战教案,国防教育,抗战日纪念班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义和团兴起,并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之后,清朝的官员对于义和团态度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度,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坚决镇压的观点。

在八国联军干预运动之后,李鸿章更加反对战争,而慈禧等人一意孤行,全面宣战。在明知道失败的情况下,李鸿章等人选择了局部与列强停战,并保护一方平安,而战争结果是非常明显着的。

李鸿章在以往的不平等的条约都签署自己的名字,唯独在自己最后一次签订条约中,没有签署自己的名字,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国防教育抗战教案,国防教育,抗战日纪念班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是这场战争李鸿章是完全反对的,即旗帜鲜明的指出镇压义和团,与外国保持和平,为了规避战争,其与张之洞等人,与洋人签订了互保协议。既然战争并非自己的本意,因而在李鸿章意识中认为这场战争与自己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所以签订条约自己无需负任何的责任。签署条约,完全是清朝的事情,所以不署自己的名。

二是为了自己的名节。虽然李鸿章多次与国外签订辱国的条约,而李鸿章当然也不想错上再错,也不想将一盆污水泼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当清朝指认他为议和大臣时候,李鸿章的情绪是无奈、悲愤等复杂的情绪交加。为了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气节,所以用“肃”代替自己的名字。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清***再次战败,最后被迫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而代表清***去签订《辛丑条约》的正是李鸿章,李鸿章是满清的裱糊匠,他这一生代表清***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虽有房杜之能却生不逢时,实在可惜。

我们今天在看《辛丑条约》,在上面中方签订的落款并不是李鸿章三个字,而是一个看上去像“肃”字一样的字,那么李鸿章为何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落款不是自己的本名呢?

我们需要先弄明白,这个“肃”字是什么意思,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李鸿章奉命组建“淮军”,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晚清时期,清***的主要国防力量。在李鸿章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公元1864年,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所以这个“肃”字,代表的是清***给李鸿章封的爵位,李鸿章又代表清***去参与列强和谈,用这个“”是最合适的,签订条约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国家行为。

而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现在做生意主要用的是合同,签了字后,在盖上公章,或者是按上带有指纹的手印,这就具有法律效应了,在中国古代签订官方合约,文件一样是需要盖印章,或是画押的,如果不是盖大印,就会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辨识度不高,画押简单且容易仿造,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出现了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记号“押字”。

我们可以把押字理解成类似于现在的艺术签名,是各具特色的,这种押字其实说它是符号更为合适一些,因为这已经脱离了汉字书写规范,只是看上去和个人姓名是相同的,而这种押字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独特性,第二个是不容易被模仿,在古代这种签有押字的信件,文书是可以当做凭信来使用的。

在古代的一些名家的书画作品中,我们鉴别真伪的方法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作画风格,另外一个是印章,而在一些书画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名家留在上面的押字,以此来辨别真伪,而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这个有些像“肃”的字,应该就属于押字,事实上,我们仔细辨别李鸿章签署在《辛丑条约》上的这个符号,也是能找到他名字的一些痕迹。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西历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西逃西安。对于灭亡清朝,八国联军并不愿意支付这一过程的庞大成本,而对于清朝来说,又无法依靠武力把八国联军赶出大清的土地上。

于是,双方想到了和谈。而在晚清,办“外务”最有经验的,莫过于李鸿章——这位有晚清裱糊匠之称的名臣。

光绪二十七年,清***代表李鸿章同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同年,李鸿章撒手人寰,走完最后的人生路。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丑条约》的危害性堪称空前绝后,尤其在赔款方面,秒杀之前清***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条约。从历史意义角度来说,这一条约意味着清***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守土官长”。

只是,让当代很多人费解的是,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看起来并不像李鸿章三个字,而是像一个“肃”字。这其中有什么秘密?

不论是古代题材的戏文还是话本,都时常出现这个词汇:签字画押。可以理解成,签字和画押,具有同等的法律意义。

所谓画押,一般认为源自宋代,属于以草书形式加以自由发挥而形成的一种签字方式。可以理解成当代的美术字或者明星签名——比较喜欢追星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明星的签名,是完全不同于常见的楷书、隶书的,反倒类似一种字画。事实上,古代画押和当代明星签名、美术字,有一定的相似性。




因此,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的时候,签署“画押体”的“李鸿章”三字,会让人乍看上去,像一个“肃”字。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

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并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大清帝国。而李鸿章在清朝的爵位,是“一等肃毅伯”(李鸿章去世后,被清朝追赠为“一等肃毅候”)。因此,李鸿章在设计自己的画押签名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将自己的封号“肃”字和自己的名字结合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在签字以后,才可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只是代表清***,很多行为都并非出自本意。

因此,李鸿章的签名,才会形成由李鸿章三个字的草体堆砌出来的肃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防教育抗战教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防教育抗战教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