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洪大容教育思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洪大容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众所周知,筷子最早起源于中国并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逐步扩散到其他汉字文化圈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
然而这只是其一,殊不知筷子在我国的起源仅有3000多年(按已有文献计),而据有关资料记载叉子历史有4000年,勺子的历史更有8000年之久~! 到了先秦时代,筷子和勺子的分工已经比较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当然,根据民间相传筷子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时期,常年在外劳作,因熟食烫手便用树枝进食,这便是筷子的雏形。
其名字也随着文化发展在不同时代得到演变,先秦时代称"梜",汉代时称"箸"或"筯"(同音同义),明朝始称"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认为,商代中国人就用筷子,这是不对的。
其实中国古人和世界其他所有民族一样,都是用手抓着吃饭的。远古时期,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都是打猎吃烤肉。
这玩意只能用叉子叉住烤,然后用刀去割。所以最初的中国人吃饭,其实也是用刀叉的。
只是筷子出现的时间不算迟,但也不算早。
直到汉代,筷子叫做箸,主要是用来分菜而不是夹菜,真正用来吃饭的手。
如果是稀稠的粥类食物,则是用汤匙。
随着中国饮食的逐步发展,相比远古的烧烤,显然水煮食物更容易消化,也更卫生。
但水煮食物一大特点,就是带着汤水会长时间保持高温。
最早吃饭是用手抓,后来用来分食的两根粗棍称为箸。商纣王时期,纣王与妲姬用饭,由于食物太热,无法下手。妲姬拔下自己的发簪,夹起食物吹凉,喂给纣王吃。纣王大悦,心想,如果每天都有美人喂食多好。就命人用白银打造了两根细棍,用来吃饭。后来众人效防,白银太贵,就改为木制,竹制。
筷子,古称箸、梜,通常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制作。筷子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世界上常用餐具之一,其发明于中国,后传至朝鲜、日本、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公筷亦起源于中国。不管是分餐还是使用公筷,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而非洲、中东、印度尼西亚及印度次大陆等地区的人则用手指去抓取。中国发现的最早的筷子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朝末期的国君,可见3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
《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就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一双筷子两个小菜碟又是一碟腊猪头肉。”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普通筷子的长度约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明陆容《菽园杂记》云:吴俗舟人讳说,“住”与“箸”谐音,故改“箸为快儿”。因为吴中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他们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没生意,他们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在这种迷信谐音的思想指导下,故见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图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语》中说得更明白:“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虽然明代已有人称“箸”为“快”,但清康熙并不承认民间将快加了竹字头的“筷”字。这可以从《康熙字典》中仅收录“箸”而不收“筷”得到证明。但皇帝也难以抵挡民间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红楼梦》四十回,在贾母宴请刘姥姥一段中曹雪芹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洪大容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洪大容教育思想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8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