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婆罗门教育思想,婆罗门教育的特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婆罗门教育思想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婆罗门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埃及是婆罗门教育吗?
  2. 印度的国教是什么呢?
  3. 印度人分为几个等级?

古埃及是婆罗门教育吗?

不是,古代印度是婆罗门教育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为4钟等级:首先,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种姓的僧侣祭司,应该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再次是吠舌种姓,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上述前面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婆罗门教育思想,婆罗门教育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代印度是婆罗门教育,古代埃及是宫廷学校、职官学校、书吏学校教育,古代希腊是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后来中世纪欧洲的教育是以宗教为主发展起来的,分为: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印度的国教是什么呢?

  印度的国教是印度教,印度80%的人信仰印度教。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于印度,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教、11亿信徒的***教。所谓“印度教”是产生于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于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谋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

印度人分为几个等级?

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不同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即僧侣,为:

婆罗门教育思想,婆罗门教育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

      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 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

       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

婆罗门教育思想,婆罗门教育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4个,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在印度,等级划分已经存在3000多年的历史,印度种姓制把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印度传统人民分为四个种姓,也就是四个等级:一为婆罗门,即僧侣和教师;二是刹帝利,即武士、军人;三是吠舍,即商人、地主、牧主、放债者;四是农民,叫首陀罗。此外还有不配列入种姓的帕里阿,即贱民。

贱民永远是卑下的,因为各种种姓间有着严格的界限,永远不能改变,一个人一生中只可能由于受惩罚被逐出种姓,成为贱民,而不可能改变为另一种种姓,而这种惩罚可能是与下级种姓的人通婚,或共餐,或亵渎宗教仪式。

贱民自然永远没有抬头的日子,永远只能保持卑贱的身份,如:屠夫、制皮工人、鞋匠因为祖先曾用手触摸了“圣牛皮”,污秽了自己,便永远被严格地与其他人隔离开,生下来就注定只能终生从事祖先传下的“卑贱”工作,永远被看作“不可触摸者”。这些贱民永远没有资格喝泉中的甜水,只配喝污秽的臭水;不能进商店买东西,只能卑躬曲膝站在远处等别人将物品扔到你身上;永远不能进入法庭,永远没有资格入学,甚至贱民的影子投在一件食品上,那件食品便只能扔掉,他们比富人家的猫狗还要卑贱无数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婆罗门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婆罗门教育思想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