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 > 正文

关岭国防教育,关岭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关岭国防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关岭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明朝末年,北方战事吃紧而且短兵缺将,为什么不把南方的军阀集团北调支援呢?

明朝末年,北方战事吃紧而且短兵缺将,为什么不把南方的军阀集团北调支援呢?

很明显,崇祯皇帝没钱啊。明朝末年,因为屡屡对外用兵、内部农民起义蔓延、各地旱灾瘟疫频繁、勋贵官员贪腐横行等原因,国库早已入不敷出。就连崇祯皇帝本人也是过着粗茶淡饭、粗布麻衣的节俭生活。推翻明王朝的闯王李自成本人,也曾是一名崇祯皇帝为节省经费支出而裁撤的驿站中的工作人员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关岭国防教育,关岭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之初,原本只愿得到皇帝认可的平起平坐地位以及一些财物封赏。一来崇祯皇帝性格刚烈不愿认可这些起义坐大的泥腿子,二来国库里确实已经拿不出大顺军所要求的财物了。如果国库还有钱,崇祯早先肯定已经调就近吴三桂的山海关守军赴京勤王了,何至于这样城门大开束手就擒?至于南方江北四镇以及左良玉军队没有钱又爱杀忠臣的崇祯皇帝自然是调不动。君不见前期的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的下场?拿现在的话讲:饿着肚子千里勤王,仗打赢无功,打败则有过。

用兵自重的明将:左良玉

最可悲的是,明朝的国库没钱,崇祯皇帝手下的勋贵官员可是个个富得流油。大顺军在占领北京几十日内的追赃助饷共得七千万两左右的白银。若是强迫勋贵官员们将这些钱拿出十分之一作为守城军饷,明思宗定不会有后来城破身死的下场。或许,这些毫无节义的大明臣子们早想着投靠即将入城的大顺军,继续谋求在新朝的荣华富贵。殊不知,农民出身的起义军怎会放过他们,终究落得家财、性命两不保。

关岭国防教育,关岭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影视剧中因“追赃助饷”身死的阁臣:魏藻德

现在看来,崇祯皇帝刚刚登基就彻底剪除阉党集团可能真不能算作是一个高明的举措。魏忠贤这些人再跋扈,也终究是没有后人的宦官罢了。阉党的权势实际是来自于皇帝的纵容,说到底也无非也是替皇帝敛财和打压臣下干点脏活,顶多时而狗仗人势、狐***虎威。而那些自诩清高的东林党人,才是架空皇权的真正毒瘤。自私自利、相互掣肘、心存侥幸、缺乏气节,东林党人不仅毁了大明,也使得南明速败。

***剧中的“九千岁”:魏忠贤

关岭国防教育,关岭国防教育基地在哪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的卫所军制在中后期已经败坏,北方南方差不多,北方一些招募的边军长期对抗游牧民族,战斗力还强。南方抗倭成长起来起来的戚家军,还有少数民族的狼兵、土兵也悉数调往北方,但是一则人数有限,二则南北军相互猜疑,三则明廷指挥不利,最后也基本全军覆没。剩下的南方军队也基本 战斗力差劲

不是明朝不想调用南方的军队。如果南方真有可用之兵,明朝是会调派的,但是南方部队一直战斗力不行,而且数量非常有限。

要理解明朝的兵力困境,就需要摸清楚明朝军事制度的一个大概脉络:

1从朱元璋建国开始,北方和南方的卫所军配置就是不一样的。卫所军内部分为种地和守卫地方的屯田部队,以及可以调用去外地作战的真.战斗力。北方的比例一般是6:4,南方则因为远离前线而仅仅8:2。

2朱棣时代开始,南方部队的战斗力就非常糟糕了。靖难之役就是典型的北方军队VS南方军队,结果南方军队最好表现也只是同北方军队的交战中,做到长时间的对峙。朱棣定都北方后,更多精锐部队被捏在北方,南方被进一步削弱。

3 此后,明朝因为糟糕的兵制,战斗力继续低至谷底。典型的表现就是在南方的一系列作战,比如撤出越南、对麓川数次远征的失败、以及后来镇压广西等地土司起义时候的糟糕表现。

当然,这种衰退中,北方也无法独善其身。到了土木堡,问答就集中爆发出来。而且最后一点可用之兵也在这次惨败中,损失了大部分。之后,明朝实际上是在依靠募兵制维持军队战斗力。但糟糕的管理维持制度下,这些募兵中的大部分又迅速论文吃白饭的废物。

无奈之下,一些北方前线的将领,只能以个人权威,维持有限规模的精锐力量。这些精锐在边境冲突中发挥可以,但遇到大规模作战就无法发挥作用。而没有这些精锐力量的南方部队,更是无力支援北方。

当然,明朝中期后还是从收服的南方土司与戚继光募集建立的戚家军这里,获得了珍贵的可战之兵。他们也经常被抽调去北方作战。但是他们都是只是个***威下的产物,离开了某个强人就不了了之。

原因无非两点,一是钱,这跟明末财政吃紧有关,后期许多次战争本来是应该可以赢的,但是没钱发饷闹兵变,然后失败的,把南方军队北调,这只有中期戚继光时期还有钱这么做,北方军队都只能维持的情况下,调南军是很不现实的。二是权,明朝党争严重,在中后期政事的混乱,就是像李闯王这样的***工作人员都下岗造反了,南方有点战斗力的也成山大王和海龙王了,郑成功父亲一官就是荷兰与西班牙承认的东海皇帝,有能力影响南方的当朝官员,跟南方军队将领相互勾结,直接对抗朝廷,其中最有名的东林党大部分就是江南人士,北调已经经营几百年的军队,就成了空话,当然为了朝廷的面子,说是南方军队不堪大用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知道戚继光选的兵都是南方人,跟清庭打了几十年的郑成功用的福建兵,所以说南兵无用主要是托词。

明末精兵强将大多云集北方,南方军力早已空虚,自保尚且捉襟见肘又何谈分兵北上?即便在明朝国力最强盛、军事最强大的阶段,军力部署也始终遵循着“北重南轻”“居重驭轻”的原则

特别是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仅常驻京畿重地的明军就有3大营和50多个卫所,常备兵力保持在50万至60万人。此外为增强京师防卫力量,明廷还下令河南山东等地官军每年春秋两季轮番赴京担负执勤、操练等任务,称作“班军”,这部分兵力也有16万之众。换言之,明成祖能够随时掌握、直接调动的兵力就超过70万人!

须知,永乐年间按493个卫所、每卫5600人定额估算(当时明军缺编问题尚不严重),全国总兵力约275万人,也就是说部署在北京及周边数百里以内的官军已占到前者四分之一强。这还没包括驻守九边重镇的近70万边防大军、分驻北方各省(非边防军)的卫所,全算上的话明朝在北方的总兵力至少有160万人,占全国总兵力的60%左右

除了兵力雄厚,明代的北军在大多数时间里的武器装备也远优于南军,尤其是当时最先进的火器、优良马匹基本上都配给了北军特别是京师驻军。

有明一代,南军主要驻扎、集中在东南沿海及西南边陲,比如云南最多时部署了20个卫所、兵力(足额状态下)超过10万之众。而四川(当时的四川还囊括了云贵一部,面积很大)因身处内地、安全压力较小,却只设置了区区5至6处卫所,防区面积大而兵力不足,也是导致后来明末四川一带频遭战火涂炭的一个重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卫所制度在明代中后期开始衰落,但北军实力较强的优势并未改变。比如嘉靖年间驻防京师的明军虽缺额严重,仍保持了38万人的规模(缺额40%),边防军镇则普遍缺编三分之一左右,但同一时期沿海、江淮各卫所“缩水”现象就更可怕了——德州、徐州“守城不过疲卒二三百人”,漳州、泉州缺编率超过60%,整个福建驻军编制4.82万人,但实际点检也不到一半

而且,除了俞大猷、戚继光编练的新军,多数南方明军要么是难以离开防区,要么就是战斗力太差,南军“战五渣”的痼疾直到明末也没得到解决,甚至在崇祯帝景山自缢后,南明小朝廷“前赴后继”之际,后者仍要依赖各路左良玉这号北方军阀,甚至委身投靠北方农民军残部以求自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关岭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关岭国防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