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荀子教育思想拓展,荀子教育思想拓展与创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荀子教育思想拓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荀子教育思想拓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人教版高中《劝学》原文?
  2.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异同点?
  3. 荀子是儒学大师,他对儒学的贡献有哪些,请详细谈谈?
  4. 如何评价荀子的哲学体系?

人教版高中《劝学》原文?

人教版高中《劝学》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荀子教育思想拓展,荀子教育思想拓展与创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舆马者,非利足

荀子教育思想拓展,荀子教育思想拓展与创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也,而致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

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

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教育思想拓展,荀子教育思想拓展与创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

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简述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异同点?

一、相同点:

1、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

2、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二、不同点:

1、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

2、思想不同: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在***道德自觉的礼乐文明社会。孟子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荀子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扩展资料:

孟子民本思想的意义影响

荀子是儒学***,他对儒学的贡献有哪些,请详细谈谈?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不同等级之间爱的规则,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贡献是提出了“义”,是对“仁”的进一步拓展:即是朋友同学同等级之间的爱的规则。而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了维护“仁”,引导“仁”以及规范“仁”的教育原则,“***”原则,对“不仁”者有极大的惩戒意义,所以他的学生有不少后来被称为“法家”了。其实,荀子的“法”是维护仁,保证小人“不敢不仁”的金科玉律,对纯洁儒家思想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通常的理解是,子思、孟子侧重从心性论方面去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侧重于发挥孔子学说中的“内圣”方面,而荀子却侧重于把心性、礼乐和王道结合起来,创造性地阐释孔子的思想,把孔子学说引向“外王”方面。

可是,宋明理学家等却轻视荀子的学说,认为荀子的思想并非儒家正统思想的继承在他们看来,荀子把孔子思想引向歧途,理学家们重思、孟,轻荀子。不过,在荀子看来,子思、孟子恰恰是把孔子思想引向歧途的代表。荀子认为,子思、孟子等志大才疏,他们所论的仁、义、礼、智、信之类的言论,系“甚僻违而无 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所以,子思、孟子是歪曲了孔子的思想。

其实,荀子可以说是孔子之后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具深刻性的思想家,他既发挥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吸取和发挥了其他学派的思想,荀子把儒家学说推向了先秦的理论高峰。

荀子所阐述的学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 、逻辑等各个领域。比如,他的礼乐理论继承了自周时起至孔子以来的礼乐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影响;他对于帝王统治术的探索不仅对法家的思想有重要影响,是法家于法、术、势学说的理论来源,而且也影响了秦以后的帝王权谋理论;他的《正名》一文弥补了儒家在逻辑学方面理论的不足,堪与名、墨两家的逻辑理论相媲美;他对于先秦子学的批评,包括对子思、孟子,以及稷下学宫的宋銒、慎到、田骈等的批驳,代表了子学论争学术论争的最高水平,比如,荀子的《非十二子》,是非常高水平的批判理论。

荀子的“性恶论”是与孟子的“性善论”直接相怼的,荀子的“性恶论”是与孟子的“性善论”直接相怼的:

首先,荀子区分了人的“性”和“情”。在他看来,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形具而神生”。天地养育了万物,而人的“性”“情”也是由天地养育而成的,“性”是什么呢?他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而“情”又是什么呢?“情”与“性”有所不同,“情者,性之质也”“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也就是说食色等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先天本性,而人性表现为好恶、喜怒、哀乐等,便是人情。“性”和“情”是天生的,是不可干涉,也是不应该干涉的。

其次,荀子认为,虽然人的“性”“情”是与生俱来的,但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选择学习思考、行事来表现自己行为,所以,善行、仁义等并非如孟子所理解的是人的先天本性,而是后天修为而成的。礼仪是圣人君子之所“伪”(为),是与原来人的本性不一样的行为。荀子著有《劝学》《修身》诸篇,便是在阐述后天的修为之道。

再次,荀子认为,在人的本性方面,圣人与大众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有区别的是后天的修为。他说:“圣人之所以同于众其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荀子·性恶》)小人循性而不知为,而君子能行、能止、能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为),不舍于性而求有为。在荀子看来,性与为既是并存的又是对立的,性本是欲望,但性并不是明显的恶,只有不加以节制才会成为恶。荀子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性恶》)这里说得很明白,“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人性本恶而非善,圣人只是行“伪”的结果,伪是建立仁义,消化性情的关键。小人与君子的区别就在于伪(为)与不伪(为),敢为之,善为之,便是礼仪建立和人治推行的关键行动。显然,这与孟子强调养内心之气大不一样了,荀子所强调的是有所为,是行动。

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基本观点,这以当代的视野来看,更能看出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在商品社会中,利害观念表现得非常明显,人性中的物欲功利满足比以前更为强烈,这让当代人感受到人性在商品社会中显示更明显的“恶”的一面。在当代,物欲满足更突出,功利需要更强烈,利害关系更重要,而礼、义、情感、友情等在***裸的金钱观念面前,似乎变得不足轻重了。

荀子是儒学***是儒家的说法,其***可都是骂儒家的。当然荀子入秦之前是儒家***,可出秦之后的主张基本是法家。荀子出名完全是三个法家***。如果非说荀子是儒家,那么他对儒家的贡献是基本否定了儒家主张纠正了儒家的错误,当然说荀子完全不儒也是不对的,只不过残留多少,就要细细研读了。

荀子,名况,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被尊为当时的学术界思想界的领袖级人物,各种思想学术的积大成者。

就其学术思想而言,虽极力推崇儒家的学术思想,可在儒学思想多有自己继承和发展,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扬弃了儒家思想一些消极的成份,并杂揉百家学说的积极一面,成为先秦时期朴表唯物主义的积大成者。韩非子,李期等人均师从荀卿。

反对天命鬼神之说,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物质,不能主宰天地人事万物。人可把握和利用其规律,“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说明了人有认识客观事物能力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在孟子"性善论"的基础,提出“性恶论"旨在强调后天环境的教育的重要性。政治主张"法先王"效法文,武,周公之道,提倡"礼”,″法"并治。文学上反对华辞巧说,言师明道,重质尚用,为封建***服务

后儒之学,少有收录。虽称儒学之大成者,可和儒学之间,在思想之上又有本质上区别,一个里程碑的人物,至今争议颇多!可说自成一家,至于为儒学有那些贡献,各凭其说,实难定论!

荀子思想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如何评价荀子的哲学体系?

对人性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 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春秋末年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发生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问题,但他没有揭示人性的内容

在荀子之前,系统阐明人性学说的是孟子,

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条件,此条件是人类独有的,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价值自觉能力,在他看来,封建***道德发端于人的本性,其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寻找人性上的根据;

可见,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方面。

荀子所谓人性,则恰与孟子相反,

它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

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荀子的人性理论,

也是为封建制度和***道德寻找人性依据的,

荀子主要从人的自然性上去剖析人性

荀子,字卿,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荀子崇尚儒家思想,并在[_a***_]的儒家思想体系上进行了发展。

在儒家思想上,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荀子在之后提出了“礼”和“法”。

荀子的哲学体系在整体上更倾向于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

比如,在人性的问题上,荀子认为:

人性就是人作为自然产生的物种,具备的一种天性,饿了就想要吃饱,冷了就渴望温暖。因此,人从出生以来,就充满了欲望,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表示不满,发生***。

人们只要肯努力,拥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并接受教育,就会慢慢形成“善”的人格。

荀子还有一个哲学思想也能佐证这一点:“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不认为人类是由神创造的,而是自然运转得出来的自然产物,自然的运转有自己的规律,不会因为某一个人而发生改变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为性恶论祖!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荀子直接影响了法家,李斯,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


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即先后形成了八个派系。八儒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有两派:一派是孟氏之儒,代表人物是孟子;一派是孙氏之儒,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古代“荀”“孙”字音相通,所以荀卿也称孙卿。“孙氏之儒”即取其“孙”。

◎我最早知道荀子,是中学时代上语文课学过他的《劝学》篇。当时只晓得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道理讲得很好,而且还背诵了课文,但未涉及到他的哲学思想。对荀子哲学思想有所涉猎,是后来的事了。

——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是一个由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重要的历史时期。结束诸侯争霸、分裂割据的社会局面,建立统一的封建制国家,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同这种政治上要求统一的大趋势相适应,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也到了总结阶段,因而像荀子这样的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思想家便应运而生。

◎荀子对先秦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哲学思想都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在哲学方面,荀子批判地总结各种唯心主义特别是孟子的唯心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以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明确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并进一步阐发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荀子所说的“天”,指的是自然界。他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不是由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自然界是离开人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他很有名的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的就是自然界、天地万物的运行有它自己的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进而提出人类在自然界面前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能够通过主观努力,利用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界。他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治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是说:把天看得非常高大而思慕它,不如把天当做物来制服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不如掌握它的规律来利用它。可以说这是他唯物主义自然观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此同时,荀子还把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扩展到其他一些领域,在认识论、社会历史观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

——总的来说,荀子把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建立了他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也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荀子教育思想拓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荀子教育思想拓展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