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思想教育心理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
  2. 教育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3. 思想与心里是什么关系?
  4. 老子与孔子的两大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你怎么理解无为而治的?
  5. 什么是封建思想?

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什么区别?

1、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在社会环境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两者主要区别在于: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教育心理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应该说,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比教育心理学更大,所以也是更基础的心理学科,但两者有一定的交叉。比如教育心理学在环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就会使用到社会心理学知识

教育教学中,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

这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然我们就都是圣人了。

因为不只是学生,很多成年人对别人输出的正能量也是很不屑的,中国人是很讨厌别人说教的,尤其是正能量的东西。会认为“这东西谁不懂”、“这还用得着你说”、“这人是不是傻,连这都信”,我们总是习惯于否定。那难道这道题就没有解了吗?当然是有的,那就是需要找到我们共同认同的东西,也就是道德感和正义感。

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把您的问题理解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三观。其实三观这种东西很微妙,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正常的,那么怎么能形成学生的正能量呢?这就需要老师有很高的学问,要饱读诗书,要看很多的名著,不能只给学生说不要怎样怎样,你要怎样怎样,这样是毫无效果的,甚至会起反作用的。这就需要给学生讲清楚背后的逻辑。

这让我想起罗翔老师的一席话,我们为什么要追求永远无法实现的正义?因为正义就是客观存在的,当我们认定一件事情是非正义的的时候,那么我们心中其实是有一杆秤的,这杆秤判断了这件事情是不对的,而这杆秤在我们所有人心中都是相同的,这杆秤就叫做“正义”,如果我们不再追求正义,那么这个世界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没有“非正义”的标签,当“非正义”降临到我们自己的头上再去追求正义就为时晚矣了。正义是我们所有人都要不断追寻的彼岸,虽然永远无法抵达,但也不能放弃追求,一旦放弃,我们就会停滞不前。

要让学生明白良知、公平、正义、道德、良善的背后逻辑,让学生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这样,这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坚如磐石的三观,而不是随时可以因为利益等外界因素而践踏自己的三观,随时重塑自己的三观,贬低道德、良知,认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都是傻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24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首先你老师的三观要正,三观不正的老师你要先改变自己,然后在改变学生。单要老师来改变学生也很难,得需要家长配合,家长三观不正,那这个孩子也很难变得正,打个比方,学生好比拔河中那个绳的中间点,老师在左边拽,家长在右边拽,哪边的力气大孩子像哪边倒,要想改变学生的思想意识,老师家长,社会,必须通力合作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才能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思维

改变一个学生的思想意识仅靠学校的教育教学当然是不够的。就教育教学来说,改变学生思想意识更重要的是师者必须要有对思想意识这个模糊命题进行细化的教育传导和教育渗透,也就是说先育人再教学。师者必须是情怀,有素养,有方法。根植思想意识到学生头脑中去其实就是注重德育为先、学科教学渗透的全面协调。

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坚持。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

只是说原则的道理,无法贯彻落实。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早已经让学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你如何拿出具体办法来进行。通常是看到组织学生去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或者祭扫烈士墓,或者在国旗下举手宣读誓词。这些其实都是起到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之上必须要上升为理性认识。比如,看雷锋纪念馆之后,必须要学习雷锋日记,雷锋日记的话语,就是爱国爱人民的思想内涵。知道赵一曼烈士后,就要学习她的生平,尤其是写给孩子的信。这些都是高中以前必须知晓的内容。关键是大学阶段,大学二年级以后,必须学习人民领袖著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因此,必须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著作。这个只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热爱心里。最关键的是必须学习斯大林的全部著作。最主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_a***_]问题》,在大学对学生《问题与答复》,《国家工业化与党内右倾》,《在莫斯科选区上的演讲》二次,1936年《宪法草案说明》,《与美国工人代表团的对话》,《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等。学习这些以后,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宽宽的胸怀,自私狭隘的意识被本民族,祖国的意识所代替。我国人民领袖的著名著作必须每周一篇以上

思想意识本来是个比较学术性的哲学概念,题主的问题将其限定在教育教学的范畴。这样一来,依据学校教育的本来属性,思想意识,通俗的表述就是指思想品德;改变思想意识,就是改变思想品德。

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思想品德的改变与培养非常重要。对不良的思想品德进行矫正,这属于改变的范畴;对未知的品德修养进行培养,同样是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改变。教育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育人为首,德育为先。由此,足见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际操作层面,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有四种途径和方式。

一是正面教育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课程的设置,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突出表现班级、学校、党团队等等组织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也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统治阶级开办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向受教育者灌输符合其要求的思想品德,即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二是德育渗透。首先表现在教材的选用。《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论语》《中庸》《大学》,这些是封建社会的教材。篇篇都充斥着儒家的正统思想,即统治阶级思想意志。现在,选择任何课本,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与理论,否则,就违法违规。其次是指德育渗透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数理化、史地生各科教学,其课堂上同样具有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

三是教师身教。教师的示范与榜样作用也是学生思想意识改变与形成的重要方面。因为优秀的教师都是“传道者”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我们都知道,我国许许多多的革命者都是在自己老师的影响下走上革命道路的。现在,都说年轻人思想活跃,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可是被教师引上歧途的也不少见。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也是其传道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认识教师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四是制度归化。各种制度的设计都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是严格的思想意识规范。积极践行者,得到褒奖;违反规定的,受到应有的处罚。制度对孩子思想意识的塑造也极为重要。

无论如何,现阶段,我们要大力提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高杨主旋律,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

思想与心里是什么关系

个人观点:思想和心里是(连带关系)。心里是人某个部位的一个反应,而思想是决定一切的根源。[机智][机智]喜欢就关注我@X百杜X [比心][比心][比心][比心]


思想指心在某件事情,或某个时刻的状态。听音乐有放松的感觉,长时间看电影有疲劳的感觉。运动有辛苦的体会,读书有减压的存在感。生气有内心有伤感的一面。长时间工作,身心疲惫不堪。乐极生悲也是一种心态。

心理是思考的结晶,可以没有事情,没有时间,没有各种问题存在。只是人在设定的时间里,有着某一种思考,可以是虚拟的一种心理***设,也可以是对现实的一种解析与思考或是总结

联系在一起的就是心的一种现象。思想更接近自然,而心理更接近生活。思想更喜欢自然的感觉,而心理更喜欢生活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他们所产生的效果截然相反。思想与社会生活的作用力是相反的,而心理就不同了,是与社会生活更高更好的追求。思想可能更接近回避,而心理可能更接近直视与面对。

两者的区别就是态度与思路的不同了。态度属于静止为目标,而思路属于畅通为目的。学习工作,需要一个好的思想才能达到更高的效率,而思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才能更好的面对各种问题。所以需要有好心态,需要好好的休息。如果心理出现问题,需要释放自己。

在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思考,心态是很常有的事情,而心理可能在现实社会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从更细微的现象出发,心态属于很短的一种心理感受,而心理属于一种长时间停顿的现象

思想于心里就像是程序于发射间的关系一样。缺一不可。

思想就好比是正在编写的程序一样,都是在思考,都是在研发,都是在摸索。

心里就好比某种的发射开关一样,只有思想决定了,内心才能做主。

有些时侯也可以想象成是一把锁,钥匙如思想,心里如锁具,只有思想和心里一起在,才能打开锁具。

个人观点:

思想和心理本来是没有关系的,但由于后天的学习,两者的关系变成了“发送——接收——反馈——发送”循环往复的关系。

理由如下:

每个人都是从胚胎、婴幼儿成长起来的,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接收和学习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知识、技能、情感……在我们接收到这些学习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思想,也不知道什么是心理。

思想承载的是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心理是我们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能:在我们学习之前,我们不知道人的心理的那些本能东西叫做“七情六欲”,但是,它们都是事实存在的;因为我们经过学习,并且继承了先辈人的说法(把心理的那些东西叫做七情六欲,当然,先辈人如果把它们叫成别的,我们继承的也就会是别的说法😂)。

经过了学习,我的们的思想装满了各种各样的知识,这时候它就会和心理共同工作,刚开始时也许不那么太协调:思想觉得“好”时,心理该“快乐”还是“没反应”?慢慢的,心理和思想就会越来越一致,越来越同步:当思想觉得这个事“不太理想”时,心理就会“难过”;当思想觉得这个事情做得“太棒了”时,心理就会“愉悦”……

当两者越来越协调越同步,有时我们就分不清究竟是思想先发出信号还是心理先发出信号,也就会搞不清楚两者的关系。其实,“思想”里的知识把“好坏中差”的评论信号发送给“心理”,“心理”接收后,将自己本能的“喜怒哀乐”反馈给“思想”,“思想”再根据接收到的“喜怒哀乐”加工整理,把接下来要做的(反应/体现/呈现……)的再次发送给“心理”……如此的循环往复,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的思想和心理。

“思想”承载了我们的知识,“心理”保有我们的本能。要拥有健康平和的心理,用知识武装自己时就要有选择性。愿每个人的思想都是满的,心理都是健康平和的。

思想是思考和正理的过程。如你看见一个飘亮的女子,你就有好感,好奇,进而到有认识的冲功。这个过程中的见,就是视觉把这个女子的貌特征,传给你的大脑,经过大脑的活动,给出美或丑的信息。从而使你的心里感受进行对比,得到认同后,再次***你的思维,使你有识并结交此女的冲动。这就是思,想。即思想。

心里,心里的储存,就是你看过,接受过的东西,通过大脑活动后,得出好,坏,喜,恶等结论的储蓄,这是你判定,或作事的基础。说白了就是人的记忆。

老子孔子的两大思想到底有什么区别?你怎么理解无为而治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礼”,他主张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爱护,不要强迫别人做自己不愿干的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者应“克己复礼”“为政以德”,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从而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这一学派以虚无的“道”为世界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方法。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演变。他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意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运动变化的规律,人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才可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没有坐忘功夫,仅从学问上探讨老子的无为这类命题,只会曲解庸俗化老子,毫无意义,如一定要解释,以你人生经验见识去领略,必然相差十万八千里。老子的无为是道存在的一种状态,是指向本原的一个话题。儒家也有此类话题,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类似本原的命题。佛教也有好多词语在表达这一命题,即心即佛,空,空明不二。儒家到了宋代以后又用理这个词语来描述这一状态,这是从佛教华严经借来的一个词语。西方也有类似的话题,不过对大众用人格化的上帝来说明,在哲学上黑格尔曾用绝对精神一词来表达。

其实圣人们都在探讨,不,应用指明这个词更恰当一些,在指明本源。本源其实是一定的,不过文化不同,表达方式千差万别罢了。

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哲学,而老子的则是道家思想。

我们先贤的三种思想:道家,法家和儒家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说的比较浅显一点,比如说做一件事,道家的无为而治就是你想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做,为不管你;法家的是,你必须这样做,不然我杀了你;而儒家的则是,我告诉你要做一件事,同时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和和怎么这样做。

这三种思想综合比较起来,很明显的是儒家思想更适合,所有汉朝的董仲舒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彻底被尊崇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最正统思想哲学,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至今依然是儒家思想做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老子与孔子的区别:一是研究范围有区别,老子研究的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哲学,而且老子的思想偏阴,认为阴能胜阳,核心思想是主张收敛、无为;孔子研究的是人与社的关系,是社会学,核心思想是主张仁政与礼制,而且孔子的思想偏阳,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二是研究对象有区别,老子研究的对象是圣人,成功人事,是圣人之学;孔子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君子,是普通人,是君子之学。三是研究的内容不同,老子讲的内容是奉劝圣人,不要做得太过了,要收敛,要少为,主张无为而治;孔子学说讲的内容是如何培养国家人才,如何培养管理人员,要建立仁政与礼制。因此,老子主张成功人事、圣人要收敛,要无为而治,而孔子则要求君子要努力学习,升官发财,报效国家。老子与孔子他们两个说的都对,是因为说话的对象不同,因此不能同时用在一个人身上。许多人把老子的话与孔子的话放在一起对比,出现了矛盾和困惑,就是这个原因。

西方很多哲学家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就算孔子不说,很多都是人类的本性,而老子则不然,老子有一套至今为止都不过时的宇宙观,世间万物就像游戏,老子告诉人们游戏的原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告诉人类游戏的法则――道法自然;告诉统治者最好的管理方法――无为而治;告诉告诉人类生存最好的方式――小国寡民!老子的思想绝不是消极的,他把最好的方法告诉你了,至于怎么玩是你自己的事。而孔子根据统治者的喜好,制订了一套有利于统治者的法则,后来的加上程朱理学的发展,越来越被统治者喜爱!用黄老思想统治的王朝有两个: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和***盛世,这两个朝代都是绝顶强盛的。而宋程朱理学之后的明清两朝在儒教的统治下人民完全成了奴隶。

爱因斯坦的书房里有一本翻烂的德译本《道德经》,托尔斯泰说他受孔子的影响很大,但受老子的思想尤其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非常不赞同孔子的观点,而且还亲口教导过孔子:“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老子认为孔子那一套理乐有悖人性,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庄子对儒家那一套也是认为不足为道的,孔子就算不推行人们也会那么做,孝顺不是人的本性吗?不孝的人就算推行孝道不一样不孝吗?君臣之间难道不是本来就分高下吗?庄子终其一生也不入世,他是发自肺腑的不入世,不像有些人因为得不到赏识而发酸才自命清高称自己不入世,老子庄子是真正的哲学家,所以他们的思想永远不过时,而孔子的思想除了人类本性就存在的以外,终究会过时的!


什么是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主要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指的以孔子为核心的思想。主要的书籍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儒家追求的是,做君子。厌恶的是小人。君子主要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小人主要指的是没道德的人。

道德是以孝做为做人的根本。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然后才能谈其他的东西。

君子有三畏,畏天,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要敬畏三个方面。首先是老天,然后是当官的,然后是圣人的教导。这句话我想表明的是,中国人是敬畏天的。

现在的人,不一样了。打破了封建思想。有一句话,叫“人定胜天。”人不敬畏天了,也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现在也不谈什么君子小人了。至于孝敬父母。很多人表面上是孝敬,但实际上,已经厌恶父母了,人老了,病多了,生活习惯不好,太脏了等等,各种各样的毛病都出来了。为不孝顺父母,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借口。

封建思想打倒以后,是不是就国泰民安了呢?还是人与人之间更加的诡诈了呢?社会更加的邪恶了呢?

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孔孟思想是什么。就胡乱的打倒。也许这就是做事不负责的表现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