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 > 正文

孤狼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班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孤狼国防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孤狼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国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什么武器?实力如何?

二战中德国成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苏军型号БМ-13。

1938年苏联的空气动力研究所试制了车载火箭装置。以吉斯--6载重卡车为平台实验车的弹架结构非常有特色,共有24条发射轨,上下两排交错排列,每排12条,看上去活像两排篱笆。更有意思的是,发射轨的指向竟与车头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调整。也就是说,开火的时候,必须将车身与目标保持90度角,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转向来实现。

孤狼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通过这次试验,最终这款16管132毫米、弹架能进行180度旋转的自行火箭炮,以“喀秋莎”的绰号于1939年9月开始秘密装备部队。6辆配属陆军,另5辆配属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岸防部队试用。1939年4月和9月,БМ-13-16和БМ-8-24原则上被批准定型。

苏德战争中,火箭炮首次应用发生在斯摩棱斯克会战。1941年7月14日И.А.Флеров弗廖罗夫大尉指挥的1个火箭炮连对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军进行了齐射,一共发射了112发火箭弹,这次齐射宣告了一种完全新式的火炮的诞生。面对突然从天而降的炮火,这款新型武器也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遗憾的是,1941年10月6日他在姆岑斯克作战中不幸牺牲,这个苏军历史上的第一个火箭炮连也全部损失。

根据该连的作战经验教训,苏军组建了火箭炮团,全团1414人,装备36门БМ-13火箭炮和12门37毫米高炮。之后,莫斯科、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等地都留下了它的身影,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在它的轰鸣中开始和结束并一直伴随苏军最终攻克柏林。

孤狼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火箭炮的强大威力,试举几例。1945年1月12日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红军集中了39230门火炮和火箭炮,并在3点到4点和7点到8点的两个时段内集中射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25分钟内向敌人倾泄了315000发炮弹(其中15%为火箭弹),总共5500吨***!1945年4月16日开始的柏林战役,苏军动用了4.16万门火炮和火箭炮,比如突击第5集团军7公里进攻正面拥有2430门火炮和火箭炮,德军记录光是第9集团军的地域内就落下了45万发炮弹!

二战期间,苏***箭炮有四个系列,它们分别是82毫米M8系列,132毫米M13系列,300毫米M30系列,310毫米M31系列。战争期间,苏***共生产了2086门БМ-8系列,6844门БМ-13系列和1184门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门是装在卡车上的(不包括美国援助的吉普车改装的喀秋莎)。

到战争结束时,苏军已拥有7个火箭炮兵师、11个独立火箭炮兵旅、114个独立火箭炮兵团又38个独立火箭炮兵营,拥有火箭炮9350门。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各种口径火箭弹1440.1万发。

孤狼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谢邀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德军称为【斯大林管风琴】的武器其实为多管火箭炮,苏军称之为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二战期间苏联最著名的火炮,以卡车为载体,在上面安装有【16】管132毫米火箭弹发射弹架,最高公路行驶时速90公里/小时,最大有效射程为9公里。正式型号是БМ-13。30年代末研制成功,于1942年正式投产。炮兵作战以第一轮射击最重要,效果最好。而喀秋莎火箭炮的最大优点就是火力猛,覆盖区域大,齐射凶狠。

早期苏军使用喀秋莎一般***用打了就跑的战术,迅速射出大量火箭弹后高速撤离,让德军连反击的机会都找不到。由于保密原因,开始的时候苏军士兵都不知道这种火箭炮的名字。由于炮管上刻有字母K,被士兵以苏联少女常用命“喀秋莎”来称呼。

德国士兵最害怕的苏军武器就是喀秋莎火箭炮。一旦喀秋莎开火,几秒内就会有大批火箭弹从空中落下,根本就无除可逃。喀秋莎火箭炮被德国人称为“斯大林的管风琴”,或者是“魔鬼火炮”,给精锐的德国士兵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惧,极大的影响了战局,为苏联最终嬴得胜利,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

欢迎关注评论!

所谓的斯大林管风琴,其实就是二战时期首次问世的喀秋莎火箭炮。其实喀秋莎火箭炮的问世总是有那么一丝丝的无奈,苏德战争的初期阶段由于大量武器还没使用就被德军破坏,所以苏军大量急需火炮等对地攻击手段,然而在战争初期阶段苏军的空中力量也被德国空军屠戮殆尽,所以仅仅依靠地面力量的苏军多少有些被动。

但是依靠着战略大纵深、战线东移而出现补给方便、后续士兵动员能力等优势,苏军慢慢稳住了战线。这个时候出于对西欧的战略考量,美国开始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了大量的卡车与战斗机。

虽然拥有了战斗机,但是能够对地攻击的攻击机却即为短缺,再加上火炮的稀少同样造成苏军支援火力不足。这时苏联想到将之前对地攻击及的火箭弹与美国援助过来的卡车相结合,再加上制造出来的火炮观瞄,这就诞生了显赫一时的喀秋莎火箭炮。

传统火炮相比较,火箭炮有着射程远、火力密集等优势,所以在一些非常难以攻坚的敌方阵地时,苏军会经常调用喀秋莎火箭炮来进行支援。但由于火箭炮这种武器使用成本远高于传统火炮,所以苏联军队依旧生产大量的传统火炮,而喀秋莎火箭炮则作为支援而被广泛使用。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这是二战时期苏联广为流传的歌曲——《喀秋莎》

二战后期,苏德战争处于焦灼状态,阵地对阵地,喀秋莎火箭泡发挥了它的优势,由于发射时惊天动地的嘶吼声像极了苏联人的愤怒,故而得名喀秋莎,但德国人可赞成这个名字,喀秋莎火箭的发射是不间断的有序的发***塔,其声音都是有节奏性的,故而德军苦苦戏称为斯大林风琴,这种火箭队覆盖着德国的阵地,所到之处吹枯拉朽,灰飞烟灭,但就是瞄准度不高,德国人吃尽了苦头,德军闻风丧胆,苏联得以喘息之机,喀秋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尽早的结束二战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的管风琴”指的就是БМ-13“喀秋莎火箭炮”,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西方习惯给喀秋莎冠以各种非官方名字,比如朝鲜战争时它还被称为“金日成的大嗓门”。

“斯大林的管风琴”是德国国防军在战争中为喀秋莎火箭炮取的名字,原因是每次喀秋莎火箭炮发射时,都会在天际响起尖利又沉闷的啸声,而且苏军还喜欢大规模集群使用火箭炮,发射时每每声势浩大,犹如地动山摇,火箭弹飞过的天空仿佛有管风琴在鸣奏,故而给取了这么个名字。

但是“斯大林的管风琴”这个名字却起的并不单纯,它有双关含义,"Stalin Organ" 的“Organ”在外文中还有有雄性***、***等意思,这绝对不是个雅称,其实翻译成“斯大林的大管子”更恰当。

想想也是,对于一种给己方造成极大恐惧和伤亡的敌方武器,能起个“管风琴”这么文绉绉的名字才叫怪了,正如大名鼎鼎MG42通用机枪,它超高的射速令盟军闻风丧胆,赢得了“撕布机”、“***的电锯”这些名字,但大头兵们才不让你抖威风哩,他们给MG42取了个“***的裤子拉链”的蔑称。

当然,苏军士兵是爱死自己的БМ-13多管火箭炮了,它火力凶猛,机动灵活,БМ-13-16火箭炮一次就能发射出16枚威力巨大的132mm火箭弹,8秒左右即能射出全部的炮弹,将对面8500米内的德军阵地化为火海,无论是炸工事、打坦克、消灭步兵,БМ-13火箭炮都表现的非常出色。

实际上最早的时候БМ-13还没有“喀秋莎”这个名字,它属于秘密武器,只在发射架上印有“К”字,结果用着用着,苏联士兵们便称它们为“Катюша”了,这个名字取自1938年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的民谣《喀秋莎》,歌词中名为喀秋莎的少女几乎是那个年代所有士兵们的梦中情人,按今天的话说,她是苏联士兵的战场女神,这个名字可比什么“斯大林的管风琴”深刻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孤狼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孤狼国防教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