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 > 正文

秦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专栏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秦楚国防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秦楚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齐国可以强大?这和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2.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什么齐国可以强大?这和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

齐国位于现在山东省位置,在中原大地的最东部。负山面海,不会受到其他各诸侯国的围攻,有丰富的水产***,盛产鱼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这就为齐桓公争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中国的一块宝地。齐国当时还有一个称号就是“海王之国”

除了齐桓公这个好的领袖之外,当时也有很多名臣辅佐在他身边,包括、等人,这些人也是齐国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齐国商业发达,当时周边邻国也都受到秦楚两国的压迫,因此不存在任何威胁。

秦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专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山东半岛中东不是丘陵地带,这些地区也是华夏历史上有名的有色金属出产地区,在青铜器时代的春秋战国,能控制有色金属无疑是控制着雄厚的财力,也控制着战争所用的兵器的材料,楚国真正走向壮大也正因为控制了青铜矿以后。

所以齐国具备成为一个军事大国的实力,尤其是在春秋时期,仅有天子拥有三军,何为三军呢?就是可以组建和维持三只战车兵团的实力,周礼记在一万两千五百人为一军,或千辆战车为一军,当时形容哪国强大刘总千乘之国来形容,春秋时期齐国就具备二军半,而晋国则已经具备三军的实力,要知道以天子拥有天下***才能组建和维持三军,由此可见齐国并不是什么弱国。到战国事实,齐国经历了变法和吞并鲁国后,国力大涨,军队编制也不在沿用周时期的三军编制,一度成为山东最强的国家,打的燕国几乎灭国。

战国初期休生养息,进行改革变法,慢慢强大起来,公园前350-公园前284年间。齐国出过三个杰出的君主,齐威王两战打败霸主魏国,开始了齐楚秦三强争霸时代,齐宣王打败秦国,向北灭了燕国可惜让它复国了,齐湣王历史是叫他东海鱼鲛。南破楚取淮泗扩地千里,西催三晋,北制燕,联合魏韩都能攻破函谷关逼秦昭王割地求和。然后和秦昭王一起称帝,准备两分天下的,后面中计,浪费国力灭了战国第八雄富庶的宋国,让诸侯恐惧,所以被五国攻齐打光了,田单复国之后,齐国恨五国,所以不参与打秦国,才慢慢被灭的。不过直到被灭国之前40多年没打仗,所以齐国老百姓是过得最好的。

秦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专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统一后为什么其他国家没有像反秦一样反汉?

亲,这个问题提的有点问题。秦统一中国后已灭了六国,到汉时还哪来六国?但亲的意思大家还是懂的,应该指的是六国的后人吧,这就有说头了。

先说一下汉前的历史。战国七雄争霸,长期的战争中秦开始胜出,为了自保,齐、燕、赵、楚、魏、韩六国合纵抗秦。6个国家联合起来打一个国家,实力远超秦,应该是秒杀秦国的状态。但历史却严重地打了六国的脸。10次合纵,没有灭了秦国,反而被秦烧的烧,杀的杀,坑的坑,最后都丢了脑袋亡了国。

历史为何如此狗血。其实狗血的不是历史,而是六国的私欲。

秦楚国防教育,国防教育专栏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六国能够合纵,在于一个“利”子,失败也是因为一个“利”子。各国在面对强秦威胁时,想抱团取暖,但威胁稍减就不行了。他们想的不是合纵抗秦的大算盘,而都打各自的小算盘,想的不是如何遏制秦国扩张,而是如何利用局势削弱他国而保存自己,甚至不惜让潜在的同盟国付出沉重的代价。相互之间的国家利益的矛盾,压倒了相互之间的共同利益。所以,韩不但想“和于秦”,还想与秦合作攻打楚国,使祸水南流。而楚国则表面上“起师言救韩,命战车满道路”,实质是制造“秦韩不和”,破坏秦韩结盟,把祸水东引。其他各国之间,同样也是勾心斗角。如此离心离德,成不了事是必然,能成事就不对了。因此,贾谊认为,六国之所以不能胜秦,“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 杜牧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施暴政,泥腿子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形成了巨大的蝴蝶效应。那些遭秦灭国的六国贵族也成了跟屁虫,扯虎皮作大旗,一个个抬出了已亡国君后人,有的还是捏造的,为自己的造反制造合法性。

不到几年,秦被推翻了。不久刘邦又在楚汉战争中胜出,项羽自刎,刘邦称帝,建立了大汉。

那么,六国后人怎么不反汉了呢。其实是有一部分人在反汉,但根本形不成气候,也就不提了。下面仅说一下不反汉的原因。

这个问题应该从刘邦平定异性王之乱后来解读,不然就文不对题。

汉一统到西汉灭亡,反叛者层出不穷,所以并不是没有人反汉。从汉初的异姓王之乱,景帝时期高层阶级斗争的七王之乱,以及底层的绿林起义和赤眉起义。这些起义中严重的已经彻底动摇的西汉王朝的统治根基,但的确没有一次像秦末一样“天下竞相亡秦”。

楚汉相争后期,刘邦为快速问鼎天下便利用封王的许诺笼络诸侯。当刘邦击败项羽夯实大汉基业后便着手对付之前封的八位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燕王卢绾、长沙王吴芮、韩王信。燕王臧荼反叛刘邦被平定后由卢绾担任燕王。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国士无双的楚王韩信。这八位异姓王除了安分守己的长沙湾吴芮之外无一善终。在亡秦的道路上,那些之前没有被始皇帝嬴政赶尽杀绝的六国贵族们争先恐后的登场。刘邦平定天下后深知这其中的厉害关系,所以对待异姓王不能放任,更不会真的给予他们土地和军队的实权,之前的许诺只不过是过渡,在刘邦心底里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至亲“刘氏子孙”,而不是异姓王这些“社会上的朋友”。

影响深远的“白马之盟”

继卧薪尝胆的勾践之后狡兔死走狗烹的剧情再次上演。之后便有了历史上十分戏剧的一幕“斩白马盟誓”。

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史记》

以现在的角度来看刘邦的白马之盟固然滑稽可笑,但在当时的人却十分在意。对此刘邦心里十分清楚,不然也不会出现赤帝之子斩杀白帝之子这样的低级宣传手法。

所以白马之盟后,刘邦从根本上杜绝了“天下竞相亡秦”的局面。上至官宦下至百姓都认定了只能是刘姓子孙才能奉天承运继承皇帝大位。即使王莽篡汉后废除了所谓的白马之盟,但近二百年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汉光武帝刘秀开创东汉后旧事重提,重新明确了白马之盟的价值,不然东汉末年也不会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后来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诸侯混战以及三国终究归晋,天下人才明白,并不是必须是刘姓皇族才能称帝,而是能者居之!西汉初期的百姓和官宦没有这种觉悟。

结合当时人现实中的考虑,西汉建立之前中间还有一个西楚霸王项羽广封十八诸侯王。对于这次历史***的定论就是项羽大开历史倒车,恢复诸侯割据的局面。项羽此举并不是一种无脑行为,他也想统一天下,但秦朝刚刚灭亡后虽然项羽占据了各诸侯的领导地位,但项羽并没有迅速歼灭这些诸侯的实力。秦朝统一天下后,虽然书同文车同轨等有进步意义的举措得到实施,但当时的百姓并没有尝到大一统带来的甜头。反而是始皇帝嬴政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压榨百姓,强调壮丁。从大泽乡起义中便可以看出,当时人并不能接受这种局面,项羽分封十八王后,诸王之间又开始了秦统一之前的局面,互相攻伐。这种局面也不是百姓愿意看到的,所以西汉之初的无为而治,休民养息的政策正好满足了百姓的需求,既没有了诸侯之间的混战,又没有了皇帝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取暴政,鱼和熊掌兼得。即使又少数人起义天下人也不会冒着杀头的风险附和。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的文景之治后期,虽然中间有七王之乱的插曲,但并不能动摇民心,甚至加强了百姓依附中央皇帝的决心。如果想利用中央集权的高度执行力来调集天下力量还不损伤根基,就要统一思想,这是汉武帝刘彻的杰作,当时这是后话。

白马之盟中除了非刘氏不王还有一条重要内容,就是“国以永存,施及苗裔”,这一条算是对官宦贵族的承诺,只要汉朝存在一天,汉朝的官宦以及他们的后代就永远是上层阶级。因为当时社会的主体和话语权恰恰掌握在这群人手中。

西汉统治者的软硬兼施

西汉建立初期,有了白马之盟天下人没有了联合起来反对统治者的借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觉悟已经被刘邦掐灭,白马之盟就是告诉天下人,刘氏皇族就是天生的贵族***。汉初的政策又***白马之盟发挥作用,让汉初时期天下人没有了反对汉朝统治者的必要。久而久之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天下竞相亡秦”的局面在汉初统治者软硬兼施下杜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秦楚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秦楚国防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