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 > 正文

国防教育圆形画,国防教育圆形画怎么画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防教育圆形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防教育圆形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代的军营为什么叫“辕门”?
  2.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古代的军营为什么叫“辕门”?

按照《辞源》的说法,“辕门”的“辕”应属于行馆;“辕门”,指“古代帝王巡兽田猎,止宿处周以车,作屏障。出入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

《周礼天官掌舍》:‘设车宫辕门。’后指军营营门,……后来地方高级官署,两旁作木栅围护,亦称辕门。……”

国防教育圆形画,国防教育圆形画怎么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以说,“辕门”最初意思是帝王***的临时居所出入口;

慢慢的又衍生出两种意思,其一,指领兵将帅的营门。

《史记·项羽本纪》记:“于是已破 秦 军, 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三国演义》中吕布辕门射戟取此意。

国防教育圆形画,国防教育圆形画怎么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二,指代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

昆曲《十五贯》第四场:“取我素服印信,掌起明灯,随我前往辕门,面见都堂!”。戏曲中声称的辕门斩子取的就是此意。

国防教育圆形画,国防教育圆形画怎么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时军营的门或官署的外门。晋剧就有《辕门斩子》一戏:北国肖银宗南下入侵,大摆天门阵,宗保被穆桂英绑赴穆柯寨后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元帅杨六郎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示众。此外还有著名的“吕布辕门射戟”。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中国古代军营的大门称为辕门,在《三国演义》中,有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戏曲中也有杨六郎《辕门斩子》。那么,古代军营大门为什么叫辕门呢?

连环画吕布辕门射戟,这里的辕门就是军营大门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叫辕。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辕是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车把。

中国古代帝王出巡或者***时,晚上住在荒郊野外,在出入之处,树起两辆车子,使两架车辕相对作为大门,这个门便称为辕门。古代将军带兵外出作战,军营一般都在边关或者荒野之地,所以辕门便演变为军营的大门。

***上将陈诚曾任东北行辕主任

因为这个缘故,后来军政要员或者高级将领外出时临时驻扎的地方便被称作行辕或者行营。民国距离今天不远,我们知道民国年间有国民******行辕或者***会委员长行辕之类的机构,比如桂林行辕、东北行辕等等,这就是蒋介石外出时临时指挥的所在。

说到“辕门”这个词,看到“车”字旁,就知道和古代的战车有关了。“辕”这个字,和很多“车”字旁的字一样,指的是战车上面的一个部件

是哪个部件?就是车前方用来***套牲口的木头。来看一下临时画的示意图:

嗯,这个东西就是“辕”了。

解释完了辕,那“门”呢?辕这个东西明明是马车的部件啊,为什么会有“辕门”?为什么会和军营的大门扯上关系呢?

其实是这么回事。

在在战车盛行的时代,不管是军队出征还是帝王出巡,都会带。毕竟战车的“乘”数曾一度是国家的军力衡量单位,在那样的时代,战车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出门之后必然就要扎营过夜。而战车这种东西,在卸掉牲畜之后停放在原地不动,可以作为临时的防御工事自然也就成了营地布置的一部分。

用马车布置防御营地这种事,不光中国人做,外国人也一样做过。只不过后来由于战车不再盛行,布置营地的车不再是作战用的战车,而是专门用来防御营地的盾车。

那既然有了营地,就要有大门。因为战车是现成的材料,造型规规矩矩,不用白不用。人们就开始用战车组成大门

大家想嘛,两辆战车一左一右对峙,两辆战车都有辕,两套辕相对,组成了营地的大门。这道门可不就是“辕门”了?因为车辕刚好规定好了大门的尺寸啊。

古代帝王出巡田猎时,在野外驻札通常于险阻之处,用车子作为屏藩组成围墙。于出入处仰起两辆车子,使两车的车辕相向交接,形成一半圆形的门,叫做“辕门”。《周礼·天官·掌舍》:就有“设车宫辕门。”的记载

后世也指将领安营札寨时的营门,以及督抚等官署的外门。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我们在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里面可以注意到,清朝的士兵军服上的字不同,有卒、兵、勇。这几个字乍一看,都是士兵,但是区别可大了!

清朝的卒,就是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士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一般不轻易调动。

兵,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清朝的兵,每个月都是能领到国家的银子;

八旗兵:分别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算下来一旗有7500人,八旗加一块也就是6万人。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

绿营军:绿营军的建立是为了弥补八旗的兵力不足而建立的,都是由***组成。

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是朝廷的正规军队,主要任务都是负责保家卫国,但他们的主次不同。

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的大部分都是驻扎在京师附近,负责京师安全,相当于皇帝的护卫队,是精锐部队

绿营兵则全国各地都有,像我们在***作品里看到皇上去边疆征讨,大部分都是绿营兵。

勇即乡勇,遇到战事的时候,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兵勇,组成军队,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打仗完事时就地解散,有时候连工资都拿不到。乡勇制度,相当于强制性的,不是说自愿的,跟抓壮丁差不多吧!

兵,勇,卒,有本质上的差别。

明清时期,兵指的就是常备军,是朝廷的正规军,满清就是指八旗和绿营兵,***用的世袭制,父死子继,当然绿营兵的工资比八旗要低。而且他们还可以考科举的…尤其是武举,换句话说,他们其实社会地位还要比一般的民高一点点,像《茶馆》里的黄四爷,其实已经沦落到拉黄包车了,但是茶馆老板伙计也得叫人一声爷。

而勇,就是民间武装,随着王朝越来越腐化,内部矛盾尖锐,就会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满清嘉庆年间就出现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而清军正规军已经逐步腐化,镇压不过来。就会给予地方一些士绅地主(大地主,举人,或者致士的官员等)一些特权,让他们办团练,用于打击农民起义,土匪武装,是为保境安民。随着天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扩大,满清的统治摇摇欲坠,这时候就给了地主更多的办团练的权力。比如曾国藩的湘军,也称湘勇,李鸿章的淮军,也称淮勇。他们本身是民间私人地主武装,随着正规军,八旗和绿营不堪使用,他们逐步成为了国家的主要军事力量。

但是,勇,也是平民,而且像曾国藩征兵只要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在政治上享受其他平民的权力,比如考科举等,当然考不考的上,学不学的起,是另外***事。所谓士农工商,他们是民籍或者良籍。

但是卒不是。娼优隶卒是贱籍,其中隶就是我们常说的衙役(皂隶虽然连在一块说,但是皂还是良籍),娼就是***,优是戏子,卒就是充军的。在古代贱籍其实与奴隶无异的,他们不能子孙三代都不能参加科举。相当于现在印度的第五种姓——不可接触者。历史上古代中国统治者经常用罪犯充军打仗,比如汉武帝打大宛,就发恶少年二十万,北宋名将狄青,因为哥哥***,他自愿顶罪,充军入伍,脸上刺字(所以不是所有宋军都是有刺字的),从社会最底层积功打到总司令(枢密使),这是自古以来都非常少见的,绝大多数卒,命运都是悲惨的。所以娼优隶卒,卒排在最后,在贱籍里,卒都是最低等的。

总的来讲,它们代表的是清朝的兵役制度。对于清朝的兵役制度,我们第一反应往往是“八旗军制”,当然这只是清朝兵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而不是唯一一种


“兵”为正规军

满清早在入关之前就建立了一套带有部落族群性质的组织: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即有兵事意味,与户籍相关。但从兵役方面讲,八旗军制是满清的立国之本。所以在清初,衣服上带有“兵”字的士兵是清国的正规军,他代表着清国最精锐的武装力量。

而在满清入关之后,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八旗军无法统治人口数量如此庞大的***,且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便组建了一种由***组成的兵制:绿营兵。绿营兵虽然在地位上没有八旗兵高,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且承担了国家绝大部分的军务,所以他也与八旗兵一样是国家的正规部队。

因此,当我们在***剧中看到士兵衣服上有“兵”字样,便可以断定他为清国的正规部队:八旗兵或者绿营兵。

“勇”为临时军

清朝到了中后期由于战事频发,传统八旗兵和绿营兵已的人数已经无法满足战事需求,因此清***下令地方可以招募“乡勇”但没有编制,属于临时组建,每逢战事结束后便立即解散。

但这种情况到了镇压太平军时期有所改变,当时曾国藩为了加强武装力量,将乡勇改为“练勇”,由于这些乡勇多为湘人,所以也称“湘军”。除了名称有所改变之外,“勇”还有其他正规军一样享有粮饷,但却成为了地方的私人武装,并非直接听命于皇上。

“卒”与正规军不同,他不需要被调往其他地方参与战事,而是被安扎在州或者县等地方担任防务之职,由地方直接管辖。所以单从职务上来看,我们可以将他理解为地方的武装部队,与正规军队有一定的差别。

旧时楼台月,坚持原创,欢迎关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防教育圆形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防教育圆形画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