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教育 > 正文

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2021两会艺术教育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2019年艺考可以有多残酷和激烈?
  2. 2019艺术行业会有什么发展?
  3.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4.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

2019年艺考可以有多残酷和激烈?

这两年艺考的人数增加太多,入取人数没有太大变化,所以显得难。文化生也不容易,所以多少有点艺术底子的都去参加艺考,希望撞撞运气,给自己多一个选择。艺术名校和王牌专业录取的都是从小学艺术的优秀学生,临时抱佛脚的很难进去,大部分都去了普通学校这个和文化生大部分上不了985211大学是一样的。

2019年的艺考改革对今年的艺考还是有影响的,艺考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2021两会艺术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校考院校减少了。

这个影响还是有限的,受影响最大的当属陕西,按联考分数投档,文化分不高,造成联考定结果。

2、艺校名校的校考通过率将会降低。

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2021两会艺术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艺术名校报考人数的增长,同时校考院校的大幅减少,使得名校校考的竞争加剧。中国传媒大学初试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2万。北京电影学院2019年报名人数59059,比去年多出近14000人,人数的增加,导致通过率会锐减。美院今年的录取率只会在3%以下。

3、文化分数会持续提高

受艺考生专业行,文化水平差的社会形象影响,艺考的文化分数肯定提高,业内人士预估,公办本科院校,文化分会提升至文化本科线上50分。

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2021两会艺术教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提升文化分数应该会对考生带来一次大洗牌,一些文化课很差的考生必然会提前出局。

看至此,我相信你会明白艺考改革的方向,那就是将文化课好专业课优的考生迎入艺术殿堂,改变艺考就是一帮文化不好的学生投机上高校印象,从源头提升艺人的文化素质

现当下开设艺术类专业的大学在国内有达上百所,但艺术类知名院校却就那么几所,犹如艺术界的清华北大,而且录取名额也有限,一万多人竞争几十个名额,说百里挑一也不足为奇,比如北京电影学院来说,今年的表演专业本科录取60人,但报考的人数却达到了10454人,考试还得层层入围式的选拔,第一次考完后,进去复试一的人数还剩2140人,再次考完进入复试二的人数是371人,复试三也就是最后一试只能剩下242人,这242人中最终录取的也就60人,每一次的入围和考试都是一次挑战,由此可想艺考的残酷性得有多大!

从去年开始到现在的两会,国家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这一块儿,特别是针对艺术生的文化课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以后会更难考,慢慢的就不会说学习不好就去学艺术的话了。

最近几年的情况也是如此,文化课学习成绩太差的,就算专业考过的最后也考不上统招专业的艺术大学。

现在的艺术班遍地都是,虽然说专业的并不多,但是学的肯定比不学的要强,那些从小就开始学的,大部分肯定要比初高中才开始半路出家学的要好多了,学生水平越来越高,文化课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竞争肯定会越来越激烈。

把这一块儿纳入普通高考,感觉不合适,学生和家长负担都会加大,但是不纳入高考,家长肯定不会重视,所以也是一个矛盾点,就看国家怎么实施了!

之前艺术升app中发起了一次话题讨论:艺考有多残酷?

话题发布至今,评论区已超过三百条留言,近两万字艺考经历分享。艺考早已不是捷径,其中心酸只能自己体会,在这座独木桥上的孩子们这一年是如何度过的呢?

在帖子的留言中,选择了部分内容文章进行展示,看完这一年的艺考心路历程,已热泪盈眶……

*温馨提示:本文篇幅较长,阅读时间约为8分钟。

1.哭,这件“小事”

我一个男生自从开始学画画,就学会哭了,以前基本上没哭过。

——HK

2019艺术行业会有什么发展

文化艺术行业将迎来最好的时期。国家将这类纳入重点领域。马云也说了,几十年后,人工智能会代替很多职业,而只有艺术类,是人主观意识的一种表达。很多传统文化艺术走入校园,回归课堂,随着和平时代与物质生活的极***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类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大。

我从事字画行业有段时间了,这几年刚好是书画市场调整期,的确混乱,出现了大量的仿制品。现在大多数人和家庭需要书画,但是大多数人又不懂,好多江湖书法绘画迷失了人们的审美视觉,不知道啥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在2019年,国家提倡的弘扬中国文化是势在必行的发展之道,尤其是从90后的孩子们说起,他们就不知道该追寻的中国高雅艺术是什么,传统文化快丢干净了,所以我们要通过平台,大力发扬发展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要忘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艺术,不像某些人学唱流行歌曲那么简单,听几遍盒带就学会了,凭借天生的好嗓子就能走红,传统艺术则不然,非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苦功而难以打开艺术殿堂的大门,书画的一笔一划,[_a***_]的一招一式,无不凝聚着艺术家所付出的汗水,体现出艺术家的功底与造诣,然而,近几十年,这种艺术功底的传承似乎已断带了,这好像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我们必须要有勇气面对现实,京剧再也出不来周信芳、梅兰芳了,大鼓再也出不来刘宝全、白云鹏了,书画再也出不来青藤、石涛、八大了。近几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文化艺术事业非常重视,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将文化产业确定为国家支柱产业,书画界反腐,中美协中书协更换领导班子,2019年初,两会上又再次强调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尤其是教育部提出了加强中小学生的艺术教育,书画艺术纳入了教育大纲,传统的书画知识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艺术从娃娃抓起,这对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是大有益处的,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批重视传统功力的少年艺术人才出现!

艺术行业是比较边缘化的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时代锦上添花的文化延伸。从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各个时期的绘画,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所以,发展肯定是有,但是首先要有传承加创造。创造就得有时代的特色和吸引力。个人觉得太商业化会掩盖本身所传达的内涵。但是过于体现内涵的艺术是比较孤独求败的艺术。可能在一段时间里是不被认可或者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就如梵高,塞上的画,在他那个时代是不被认可的。所以这个节奏感很难把握。前景是有的。只是需要睿智。

新当选的中国美术协会***,和领导班子成员,把美术事业,教育培养美术人材,艺术作品走向世界,实行书法进学校课堂,培养真正的艺术大家,做着努力。艺术品收藏进入新的高峰,艺术品的价值将高过任何行业。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

可以肯定提问者是一个热衷于教育事业的有心人!教育的出发点是爱,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人才。基于这样的前提,我来谈谈惩戒的度。孩子在爱中成长,这爱有两种表达方式,一种是“精彩极了”,一种是“糟糕透了”。一味的夸孩子“精彩极了”,会让孩子得意忘形,扭曲孩子的性格。一味地警示孩子,说他“糟糕透了”,则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而气馁,也一样扭曲孩子的性格。在教育中要把握好这两种爱的表达,使之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让孩子人生的小船偏离航向。如果我们是真心地爱孩子,一切为孩子的成长着想,惩戒的度就会把握得恰到好处。我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对孩子的惩戒,但我的惩戒是让孩子心甘情愿的接受,孩子接受了,家长就会感激。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

对学生的惩戒不是随心所欲去打学生。我规定不完成一次作业重打手心一下,决不轻打,也决不打两下。

批评或训斥学生就事论事,不借题发挥,不借事生端,不带个人情绪,不超原则

学生不是敌人,惩戒要减轻力度,掌握尺度!

教无定法。先前只是一味吹捧赏识教育,几年之后,产品出来了,却验证出了,这不是什么好法宝,出来了许多失败的产品。现在又提出惩戒教育,或许几年之后,结论也会如此。

个人认为:只要还有国家的存在,还有公检法的社会惩治机关的存在,那么教育就必须要有惩戒。人有优缺点,会有喜怒哀乐,那么肯定会伴随这些情绪带来一些影响,会对现有的一些制度产生冲突,在这份冲突中,对抗是难免的。好的顺的得扬,坏的逆的得抑。

怎么去抑、去纠正?靠一味的正面说教,可行吗?如果这样的话,那社会还要警察干吗?

至于度的把握,因人而异吧。

你得看对什么人,下什么手段。如果一定要取度的话,应该取三方面:社会的容忍度、家长的认知度、学生的承受度。

如果社会对惩戒是零容忍的话,惩他干吗?干扰课堂正常教学秩序,使组织教学无法继续,迫不得已把学生拎到教室外,被外人看到,大肆宣扬,最终,单位为了息事宁人,不分青红皂白,黑锅你背,这等形势下,你不能做任何惩戒,不然,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如果家长过于溺爱学生,你得学会敬而远之,哪怕你是为之呕心沥血,可人家并不会明白你的心,只会一厢情愿地认为你是在跟他过不去,费力不讨好的事,你不能做。

如果学生的承受能力差,你不能惩戒。其实这个社会还是很公平的,恶人自有恶人磨,若他本身有缺,自然是迟早会遇到给他深刻教训的人,所以,对这类人,只要提醒便好,会听便多说些,不听,就顺其自然。

教育的话题在头条中,占较大的比重。惩戒权的讨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讨论。我不是写文章的料子,更不是作论文的好手。如果是,一定会写一篇“论惩戒权的利与弊"来。基于有限的水平,又想插口教育,简单提个意见。把惩戒权交给老师,首先要求老师具有自身的素质。仁爱之心不可缺。如果缺这基本点,惩罚学生就会失去度,要怀着心疼的基础去执行惩罚。否则,学生会受到粗暴的甚至致命的伤残。这是家长及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其次要求家长具有宽大的胸怀。不要把老师的惩罚当作对子女心歧视或伤害。紧记“玉不琢不成器",不要把子女当小皇帝,不要怀有老虎***摸不得的心态。总之,对教育学生我主张以疏为主,惩戒惩罚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施行,不可多用,更不应常用。不然,持续性***必使“感受性降低"。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谢谢诚邀。

"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这是当前中国教育的"与众不同",也是学校管理的坚守与考验,更是老师极其矛盾"难以忍受"的职业道德制约,又是学生"得势"家长"找茬儿"的"监管局"。

惩戒教育的度到底该怎么把握?这是一个极其复杂又细致入微的"惩戒行为",因为教师的行为要用所谓的"度"去规范,去约束,去"量刑",去细化等等。而学生的"行为举止"要归类排列,分别"把握"。"对"与"错"的持戒,"好与坏"的"戒律","重与轻"的限度,"惩罚与奖励"的兑入,允许学生"出错"与制止学生"犯错"的界线尺度......这些一切工作的不可预测与"精心挑选",不能仅仅靠"惩戒"施救教师权力,不能以给予教师"惩戒权"维护教师尊严,而教育本身的过程是"情感育人","爱心传递","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所以,要给教师有"惩戒"的权力,首先要修改完善我们国家的"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任何人的行为举动要在法律法规的制约与保护下运行操作,规范示人。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

有人问: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惩戒?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先界定“体罚”与“惩戒”的区别。

按照新华字典的解释:

看了这两个词的解释,我们悲哀的发现,我们无法对“管理相对人”--进行有效的“惩戒”!

也就是说我们不知道用何种“有效”手段,来达到“惩治过错、警戒将来”!一旦惩戒手段运用不当,就会变成“体罚”!

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办法行使教师的惩戒权了呢?

我认为,对于教师的所谓“惩戒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在《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未成年人保***》等法律法规的严密保护下,教师其实是无法独立行使“惩戒权”的!

所以笔者建议实行分级惩戒制度。

编者按:韩愈的观点“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常情况下,教师面对学生应该是把自己所拥有的思想和知识毫不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当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题或者困惑时张老师提出疑问和质疑,老师则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质疑进行解疑答惑,师生之间一教一学,完全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状态下的教与学不会联系到“惩戒”这个词。



师生理想状态下的教和学应该是教师“诲人不倦”,学生“求知若渴”,而根本不会出现教师拿着戒尺逼着学生学习的情况发生。现代班级教育制度的出现,把几十个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这些学生心智成熟不同,智力高低不同,出身贵贱也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兴趣爱好,理想和目标等都不相同,导致他们对学习态度看法也都不一样。

正是有这些不一样,才导致教师必须得用自己的办法加上学校的管理制度,围绕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他们提出统一要求。比如说上课一定要认真听,作业一定要完成,班级管理制度学校纪律等一定要完成,考试一定要拿高分,一定要完成学习任务,一定要要为班集体争光,一定要听教师的话等等,就是这些统一要求让部分学生产生了误解和不满。

特别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天性就是玩,太多的条条框框对他们来说简直就像是孙悟空的“紧箍咒”,教师的话就像唐僧念着孙悟空“紧箍咒”的咒语,这声音像无数只苍蝇一样在学生的耳朵前“嗡嗡嗡”。教师也不管学生受得了受不了,学生们当然会有逆反心理。有些教师也没有那么多耐心,眼见说教没用,一气之下动了手。这时候教与学的理想状态彻底被打破,理想状态下的“师愿教,生乐学”变成了“师压学,生反抗”,教师为了管理班级其他学生而拿几个屡教不改的学生来惩戒甚至体罚,“杀鸡儆猴”树立威信,就这样出现了“惩戒”。



“惩戒”就是惩治过错,警戒将来。教师惩戒学生的目的是制止和预防学生言行出现与教师规定的内容出现偏差。

这里需要注意惩戒的两个作用惩治学生的过错,警戒学生未来的言行不再出现偏差。学生错了,就要纠正。语言说服显得很苍白无力,作用一些诸如“严厉批评”、“面壁思过”、“隔离”、“剥夺课堂受教育权”、“轻微的肢体接触”等特殊的方式来惩罚,这种惩戒不带有教师的个人情绪,是可控的惩罚,跟体罚和变相体罚有点差别,这种惩戒具有警告学生今后不要在犯错的作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两会教育热点艺术教育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