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传统教育强调的三个中心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2.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3. 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孔子是怎样践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何借鉴意义

因材施教,实行天才教育。目的在于发现“上智”,选拔精英,培养精英。让那些具有聪明之姿,睿哲之质的精英们统一治理国家,使百姓庶民富福,使国家强大。这一教育原则是孔子发明的,经南

朱熹的弘扬,己经成为历代教育工作的神圣原则。孔子在《论语》中按人的智商高低把人分成上中下三等。天生聪明的叫做“上等人”,天生愚笨的叫做“下等人”。并且以为聪明和与愚笨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述而》7.3)孔子把介乎“上智"与“下愚”之间的人叫做“中等人”,这种人是可以教育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6.21)这就是说教育学生要根据他们他们的天赋的智力的差别,对中等以下的人,即天资愚笨的人,不能教给他们高深的大道理。朱熹把孔子的这一条概括为“因材施教”,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成了神圣的教育原则,作为培养人才的理论依据。1958年巜***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亍》指出:“施行教育,要把‘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传统教育强调的三个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启发式教学,就是落实“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7.8)这段话是孔子教学经验之总结,教学方法之自述。孔子主张教导学生,不到他苦思苦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一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是什么样子,就不再教育他了。这种对学生“不愤”就“不启”,“不悱”就“不发”,不能“举一反三”就不教的办法,其实质就是实施天才教育,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20200520)(谢王营评教育君之邀)(谢系统将拙文推荐进巜头条》首页)

-

《论语》中,孔子曾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是孔子对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具体阐述。

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传统教育强调的三个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粗略地将人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中人以上、中人、中人以下。对于不同类型的人,孔子认为应教授不同的内容:中人以上(包括中人),可以给他们讲授一些高深的学问;中人以下,不可以给他们讲授高深的学问。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孔子首先承认人的先天资质是有差别的,并不像现在某些学校宣传的那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其次,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孔子主张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这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是他对人类教育的一大贡献。《论语》中,孔子将这一教育原则运用的得心应手、淋漓尽致,他不仅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讲授不同的内容,有时候即使面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教育对象不同,孔子也往往给予完全不同的答案。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第十一)。《论语》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不同的人问孝、不同的人问政、不同的人问礼等等,孔子都能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见,因材施教既是一种教育原则,也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这一原则正确处理好了受教育者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虽然人为地将人划分为三个类型,但他并没有岐视、抛弃第三种人的意思,而只是***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已。孔子向来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即使中等才智以下的人,只要教育方式适当,也可以取得学业上的成功。在孔子的学生中,即有子贡、冉有、颜回、曾参这样中等才智以上的聪明人,也有樊迟这样智力一般的人,孔子都能耐心施教,最终他们都学有所成,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传统教育强调的三个中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仍是现代教育必须坚守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上***用的是小班化、一对一式的私塾教育,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相对较容易一些。19世纪以来,随着班级授课制的普遍***用,大班额授课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面对一个教学班的50多名学生,教师再进行一对一式的因材施教,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许多教师只针对部分中上等学生实施教学,导致学生两极分化,教学质量整体下降。

在这一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分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这样做似乎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带来的弊端,但是又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如何分层?如何分组?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等等,这些问题在大班额授课的背景下似乎很难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返璞归真,重新实行小班额、一对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做,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变成现实。目前,国外许多国家都已经这样做了,我们国家受教育人口多,空间和办学条件受限,目前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期待将来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享受这样优质的教育。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当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能因材施教,关键是能识别出不同的“材”。能知道学生各自的特点、性情、思维习惯,才能知道如何顺应其各自特点,才能知道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谢谢邀请。

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和实践),其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有巨大的价值,这一点可以在《论语》一书中有很多的体现。

“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重要教育原则和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广泛的普适性,但运用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知道该原则是一回事,能够运用好这一原则这是另一回事。事实上,能够真正运用好这一教育原则的教师只是少数优秀教师,多数教师则无法做好。其难点在于教师要深刻地认识自己和深刻地认识学生,而这两点都是多数人所无法做到的。

谢谢邀请!作为一个教育者,像孔子必须有一定的修为,仁慈的心,仁心术业,对事物做观,审视能力。孔子的德体现在温良恭俭让这五德上。这五德与***具有的性体是相通的。能通情达理,平易近人。使与之接触的人没有感到怖畏,会产生一种肃然起敬同时想亲近之感觉。这样教育者就容易对接触的人作观,审察。观其[_a***_]情况,所处环境条件,对其语言,思想,行为研判,作出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教育。因才施教,是孔子教育的特点。使每个受教育者的潜力能充分地得到发挥,能以最有限的时间促进成才进步。这种教学方法,应提倡实行。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谢邀,原创)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复礼。

《论语》是孔子的主要的言行思想记录。东周列国纷争是它的社会背景

在孔子看来,社会已面临“礼坏乐崩”的局面,但礼不能坏,必需挽救,重新恢复起来。克己,就要克服自己的欲望,约束自我。只有克己,才能恢复礼。

孔子所说的礼,指的是“周礼”。周礼坏,纲常乱,国无体统,天下危象横生,难免分崩离析。

有人认为《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其实不对。孔子是主张仁政,但是只有克己复礼了,才有仁政,而天下也就都会一统“归仁”。用孔子的话来说 就是“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论语. 颜渊篇 》)可见,克己复礼,是“仁”的前提,位居核心。

再且从孔子为了实现他的思想抱负,不辞奔波,带着众多***周游列国,实际上也是在反复游说各诸侯国克己复礼,从而实现施行仁政,也可说明这一点:《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克己复礼,

(2023-2-9)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修身做人!不管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本质都是修身做人!通过孔夫子与众***的对话,通过对“仁义礼智信”的解读,用“温良恭俭让”的身体力行,让众***懂得“知己知人”,知道如何做人做事!懂得孝悌忠信!懂得家国情怀!然后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论语》核心思想——“人与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回答了“天地君亲师”如何和谐相处——克己复礼;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孝 悌信礼义廉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礼”就是规则、法律、法规。天下之大,万事万物,“规则”最大。人们的一切行为必须在“规则即礼”的范畴内运行,人、家庭、社会才能和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主流的观点,把《论语》当做忠恕之道、礼仪之本,当然有道理,黑格尔也这么看。但孔子能成万世师表,绝不是这么简单。

第一个方向:解决物种之间的竞争问题。掌握更多***、掌握更强大的力量、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其他生物)、无止境地去征服生存环境

在这件事上,全地球的人干得热火朝天,成就斐然,不仅把其他生物结结实实地踩在脚下全球无敌,还有了毁灭地球千百遍的能力。照目前的趋势,这个能力还在不断上升,看不见终点。

在这件事上,西方文明无疑是领头羊,我们至今仍然谦卑地向西方学习。虽然民族崛起、中华复兴指日可待,虽然崛起靠的是中国人自己,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全面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我们的思想、教育、科技都是来自西方。

第二个方向:解决物种之内的竞争问题。

人类跨入农耕文明,生产力比***猎方式提升十倍百倍,人口跟着暴涨,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人类内部矛盾迅速激化。 小到打架斗殴,再到部落冲突,再到国与国之间兵戎相见,几千年几乎没有一天消停。而动物之间同类相残却极其罕见。

诸子百家几乎都在思考这问题,怎么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理想的国家是个什么样子。并没有过多地“格物致知 仰望星空”去想着怎么提升技术水平,怎么去研究科学,并不是因为中国古人就不如希腊先哲们聪明,而是因为社会主要矛盾不一样,和地理物候条件有关。

在这个问题上,放眼全球,没有比先秦诸子百家做得更好了。

在这个问题上,数遍百家,没有比孔子做得更好的了 。

恢复周公之礼,只是孔子的一个“术”,繁文缛节,让很多人不屑一顾的礼教也只是表面。黑格尔批评孔子浅薄,因为他只看到这些,只看到孔子讲的这些都是一些看似常识性的***道德,随便拉出几个三流学者都能做这件事。

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人类文明的本质就是追求美好的生活。人类文明就是通过探索自然,改变自然,从自然王国走向理想世界的一个过程。

人类在起源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发现,形成了思维,认识了世界,掌握了工具,改变了生活。由类人猿进入原始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从洞穴走向旷野,从愚昧走向进步,从分享走向占有,从和平走向战争。出现了私有制这就意味着少数人的拥有必然造成大多数的付出,使人懂得了生活。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促进社会发展,扩大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维护自身利益。出现了思想家政治家、发明家、军事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诸子百家。各种思想、各种流派精彩纷呈,演绎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人类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了工业革命,进入了现代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建立了海外殖民地,将少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多数人的痛苦之上。人们不甘心被剥削,被奴役的命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推翻了黑暗的统治,获得了独立、解放,享受了民主、自由的生活。

人类文明是渐进的,是在继承和积累过程中得到成熟和发展的。人类文明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动力,是走向成功的钥匙,拥有了文明,就拥有了希望和幸福的未来

人类文明的本质是绝对为公,没有绝对为公世上就没有真理。没有绝对为公就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没有绝对为公,就没有人民大众的一切利益。没有绝对为公,任何人,任何党,任何主义,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会变***。没有绝对为公,世界就是绝对为私的的世界,***为私,天下为私,天下归私,罪恶世界!***为公,天下为公,天下归公,美好世界!人类的历史,就是绝对为公与绝对为私的斗争史和发展史。也就是绝对真埋与绝对***理的斗争史和发展史!

悟空,推广普及绝对真理***有责,早一天普及绝对真理,绝对为私就没法贪腐邪恶,没法发动战争,人类就早一天和平,早一天过上幸福生活。请看本人写的真理论文:为公是正道,为公是真理,绝对为公就是绝对真。

人类文明就是战争,人类的美好家园都摧毁在战争上。胜王败冠,弱肉强食,争天下。

文明文明一看历史文章就明白,才是人类需要的文明。不只是礼仪躬谦让才是文明。佛,道,上帝,共产主义,等信仰都想改变这种残酷的行为。

但收效甚微。儒家用折中的教育思想也满足不了野心家骑在人民头上作福作威的欲望。一个朝代推翻另一个朝代,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还是娄娄上演。

那只有期盼共产主义文明啦!过上没有战争,没有阶级,各尽所能,***为人民服务,按需分配的公平生活啦。

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首先确定:“人类文明”,是一个长期不断与野蛮相对垒的比拼过程。然后通过人类意识不断的进步,不断产生新的优良思想,不断战胜野蛮,得到逐渐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公平公正的,社会人生的,平等自由的生活理念”,就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

人类文明的根本,溯源于人的本性善,相对于人的本性恶。

人本性善的范畴汇集:“善良,正直,无私的分支”。其中!由正直体现“公平”,由无私体现“非损公(公:公众全民之意)利己”,而后归纳“正直与无私”集中体现“人类本性的善”。

据此阐述,可说明人类文明的中心思想根源,是人类思想竭尽所能地:激发或溯本人性善的不断追求,是发扬人类本性善一面的结果。以达到人类,共同平等,自由,***有尊严地,存在感十足地,和谐地舒畅生活。同时惩治的是:与人类文明相对的野蛮思想。

人类的野蛮思想,是人类文明思想的对立面,归根于人性的恶的一面。人性的恶,包括:“为私害公,因利弃义”。具体表现为:比如~人类国家之间,不讲人类道义的行为,实行的以强凌弱,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伤害人类文明的发展。以至人类社会的:凌霸欺弱,横行霸道,见利忘义,***,贪赃枉法,等等数不胜数之类,尽归人类人性恶的范畴,都是扼***类文明的黑手,在制约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由人类野蛮思想可知,人类文明与人类的野蛮,是人类历史文明与野蛮的博弈与较量,并且二者存在:“正负反比”的关系。恰似人类文明长一分,人性本身的恶,就相应减一分。

关于人类的文明!事实证明,随着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不断彻底认识“人性恶”,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危害,于是唤起人类,不断对人性恶的***,相信人类文明,终会战胜野蛮,人类一定可以实行文明社会,***可以:平等,自由,自信地,存在感十足地,有尊严地,幸福快乐地和谐生活。

中文名:四大文明古国

外文名: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所属文明

古华夏(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1]

现今位置

中国、伊拉克、埃及、印度[1]

提出定义

梁启超

文明 两河文明 埃及文明 印度文明 华夏文明

发源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三个中心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