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教育 > 正文

孤城艺术教育,孤城艺术教育怎么样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孤城艺术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孤城艺术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渔家傲,秋思>>有什么艺术特色?
  2.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人采用了什么视角眺望黄河?如何赏析?

<<渔家傲,秋思>>有什么艺术特色?

选自【唐宋名家词选】这是一篇豪放、思乡之词。写景;凄凉、萧条、肃杀、寂寥抒情;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基调守卫边疆好的英雄气概,也反映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表现词人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孤城艺术教育,孤城艺术教育怎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重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凉州词》唐王之涣,诗人***用了什么视角眺望黄河?如何赏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孤城艺术教育,孤城艺术教育怎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王之涣的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笔调苍凉悲壮,虽写满抱怨,但并不消极颓废。表现出盛唐时期人们宽广豁达的胸襟。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有张力。

下面就逐句赏析这首绝句。

孤城艺术教育,孤城艺术教育怎么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河远上白云间,首句抓住了自下而上的角度,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视觉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水,像一条绸带迤逦飞上云端。一开始就写得神思飞跃,气象开阔。李白也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一样是写黄河,一样是从下游向上游观望,但意境不同。李白的诗是由远及近,同样是表现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因为顺序和河流的方向相反,表达的意境就大相迥异。王之涣表现的是突出黄河的源远流长的闲适仪态,表现出一种静态美。而李白的诗则表现出奔腾咆哮,大气磅礴的动态美。

一片孤城万仞山,塞上孤城,荒凉料峭,也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更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白云间”是大的背景,“万仞山”是近的画面,在远川高山的映衬之下,更显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正因如此,军事地位十位重要。“一片”是唐诗里常用词语,往往与“孤”连用(孤帆一片日边来,一片孤云)等,这里相当于“一座”孤城,但在词***上多了一层“单薄”的意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在这样苍凉的环境下,忽然听到幽幽的羌笛声,恰恰所吹奏的是哀怨凄婉的《折杨柳》,这不禁勾起了戍边兵士的思乡之愁。(因为“柳”与“留”音相谐,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兵士们听着哀怨的杨柳曲,内心十分惆怅,但诗人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宽慰。

春风不渡玉门关,即然春风根本就吹不到玉门关来,又哪来的杨柳可折呢?这一句似有一股怨气,但又暗含无尽的无可奈何的语气。虽然乡愁难耐,但为国戍边的责任更加重大啊。一个“何须怨”看似宽慰,实则曲折表达出那种抱怨,这使得整首诗意韵变得更为悠远,更让人回味无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孤城艺术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孤城艺术教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