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怎样的过程?
  2.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怎样的过程?

您好,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很高兴为您解答。

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分为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对于身体发展我们一般根据妇幼对于孩子的数据测量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哪里的缺失。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是对于孩子心理的发展一般对于1岁左右的孩子他处于对“我”的一个认知理解阶段,往往刚会说话的孩子都常说:我要什么什么,我想干什么什么。

在2到3岁孩子会被周围实物所吸引,渐渐愿意融入周围事物的变化,这样变处于一个模仿认知阶段。这时期也是家庭教育一个重要时期。

3-6岁在幼儿园是孩子初步融入社会圈的一个阶段孩子会从模仿向合作发展。而且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具像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帮助,平时您也可以看看皮亚杰书籍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一般可分为以下五个心理发展阶段。婴儿期0到1岁,幼儿期1到3岁,学龄前期3岁到6、7岁,学龄期6、7岁到11、12岁。少年期12到14岁。

儿童在上述各个阶段的这个心理发展,是相对稳定的,它的发展的速度和变化过程也比较恒定。但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一种绝对的僵化的过程,是一种可变的过程,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不同,不同群体个体之间,可能存在着发展的差异,另外的居住环境,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也容易使儿童群体或者是个体的心理发展要有所不同。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好,我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我也有两个正在处于幼儿期间的孩子,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我们所讲的幼儿一般是指小朋友学龄前的阶段,也就是0-7岁之前的这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孩子一生中心理营养受到滋养的关键阶段,所需要的心理营养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如果某些心理营养得不到满足会多少影响到未来孩子上学、工作自己家庭生活,请各位家长务必重视。

其次,我想跟大家分享下幼儿期间每个阶段主要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0-3岁:在孩子未出生之前一直到三岁之前,是安全感建立的重要阶段。这段时间需要妈妈更多的拿出时间来陪伴孩子,而且要情绪稳定的陪伴孩子。可以自己带孩子的话请不要两孩子交给老人或者月嫂阿姨来养育,孩子所需要的安全感是其他人不能给予的,请宝妈们谨记。

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夫妻关系要和谐稳定,如果经常吵架产生矛盾,可能会让孩子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父女关系不和睦,导致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4-5岁:如果说养育三岁前的孩子需要妈妈更多的参与,那4-5岁的孩子是性别认知的关键期,这个时候需要爸爸更多的陪伴孩子,及时的告诉你的孩子:

1.你是一个男孩/女孩

2.爸爸最喜欢的就是男孩/女孩

爸爸这个时候的参与可以让孩子内心充满力量,性格也会外向许多,所以爸爸们要谨记。

4-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嘉许、认可和赞美。当孩子做到一件事情的时候,爸爸妈妈及时的赞美和嘉许会让孩子内心充满能量并乐于去做这样同类的事情。同样这个时候批评、指责和抱怨会拉低孩子的能量,感觉自己没有价值,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可能生命能量相比会低一些,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所以爸爸和妈妈要谨记。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从低级向高级不断重新组织而形成的各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全过程的组成部分。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格塞尔强调遗传在儿童行为发展方面的决定作用,认为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内在的发展倾向,而不是学习和经验。皮亚杰把发展看成是机体和环境之间不断建构性地相互作用过程,儿童的发展阶段与儿童的认知行为方式表现为四个阶段,前运算阶段。

艾瑞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这一阶段会产生信任感或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居多就成功的解决了发展危机!

幼儿期:主要任务是独立自主;

儿童期:自主性与愧疚感;

学龄期:勤奋与自卑;

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观

儿童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要求,也是人生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育人为本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训“子不教父之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都说明从小抓做人教育的重要性。按照现代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在人的一生中个性、气质、兴趣、自尊要素是人生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而这些都是在婴幼儿期形成并稳定的,所以育人必须从“从娃娃抓起”。

无需讳言,这些年来忽视或者不懂婴幼儿教育造成的后果是触目惊心和让人痛心的。在全国开展的"打黑除恶"专项斗争中,相继打掉了一批"黑恶势力",收到了打击和震慑犯罪的双重效果。但从中也看到了一些的现象,在黑恶势力犯罪中,青少年成为其“中坚”和“骨干”力量,应该引起人们反思。而“小龄化”认知犯罪更让人痛心,比如因怕玩伴苏醒后告诉父母会受罚的理由,[_a***_]12岁儿童杀死6岁玩伴的***等等,足以说明儿童偏执倾向不能也不敢再忽视,对儿童的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普法教育问题了,已经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及其环境上的综合治理的问题了。其中比较现实的几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独生子女及“独二代”生育的高峰期已经到来。1***0年至1980年是提倡“晚、稀、少”的生育政策,表面上只有十年时间,但其惯性一直延续到2018年。据资料显,截止2014年出生的独生子女达到8.525亿(1***0至1***9年出生人口2.17亿人, 1980至1989年出生人口2.19亿人 1990至1999年出生人口1.88亿人 2000至2009年出生人口1.47亿人 2010至2014年出生人口0.8150亿人)。独生子女政策为解决中国当时的供需矛盾,加快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不得不承认这几十年的部分独生子成长是有缺陷的。独生子女及其“独二代”(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成为新父母的主角,如何教育下一代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二是家庭教育造就了独生子女特殊的人格倾向。新出现的父母是这样长大的:从小被珍稀被宠爱是普遍现象,尤其是6+1家庭(双方父母+)以自我为中心本来是婴幼儿的特质,但这两代人更加突出;从小内心孤独,缺乏玩伴,社会化形成较晚,智商较高,智商要素发展不均衡,情绪不稳定,合作、分享意识差;从小肩负不堪重负的重担,成龙成凤是整个家庭的期盼,各种补习班培训班纷至沓来,有的甚至两岁母语还没有真正学会就加上了外语班;从小忽视做人教育,甚至玩耍中谁家欺负了孩子,家长还有报复心理;从小忽视规范的独立人格养成,不知尊长、不做家务在孩子的认知里是理所当然。孩子进入小学中学后提出更高要求,当满足不了时孩子时,孩子会理直气壮的说家长“过时”,可以说部分孩子(不是全部)发展很不均衡的。

三是学校(包括幼儿园)被动教育影响了一些人。第一,家庭送来的孩子无论是个性优良或是个性不良后面都有一群支持者,少部分冷漠的家长为孩子在校“吃亏”总是争得不眠不休,老师成了罪人;第二,重视教育不尊重教师的现象存在,一方面把老师抬得很高“为人师表”,一方面鄙视教师的地位,尤其是对小学教师;第三,过度负性评价教师,以偏概全。资料显示全国当前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拥有教师是1131万,其中乡村教师290万,这是一支庞大的行业群体,个别教师不能为人师表惩处是应该的,但经常见诸报端的总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的信息,正向报道太少,负性评价太广泛。很多小学教师认为教育已经是风险行业,队伍不稳,改行较多。有些小学教师公开说,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好几个关口,严防死守,孩子安全到家,我们的心才会落地。老师的主要精力不再是教书育人,而是“看家护院”。教师的荣誉感被仅仅是就业吃饭所替代。因此,一些学校的“校训”“活动规划”都是空架子招牌。

上诉问题虽然不能说全部现象,但也达到了个别+的程度,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现在的大政方针都有,关键是在具体要求上做文章。首先要从家庭教育重灾区着手,解决独生子女及其独二代如何承担教育孩子的认知问题。第二,清楚认识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自觉地学习育儿知识,担当起责任履行好义务。第三,学龄前期重点进行做人教育,有关机构可以设想设立学前教育指导机构,甚至可以设置类似“英雄母亲”奖项,褒奖尽职尽责的家庭。第四,真心实意的尊师重教,让教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重塑“天地君卿师”荣耀;第五,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家庭、学校、社会沟通联系渠道,变各行其是为齐抓共管,从抓婴幼儿做人开始,开通新生婴幼儿的成长通道,为学校教育做好基础准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