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防教育 > 正文

忘战必危国防教育,忘战必危文章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忘战必危国防教育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忘战必危国防教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忘战必危的下一句是什么?
  2.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是什么意思?
  3.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
  4. 如何正确理解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5. 以战止战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6. 怎样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忘战必危的下一句是什么

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出自战国初期,田和所著的《司马法》一书。

忘战必危国防教育,忘战必危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文应该是,“不违时,不历民病,所以爱吾民也;不加丧,不因凶,所以爱夫其民也;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其民也。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是什么意思?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语出《仁本第一》篇:“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意思是认为自恃国力强大而频频发动战争,终究会自食苦果;而苟且偷安、懈怠战备同样会导致丧师失地,甚至国破家亡的下场。

忘战必危国防教育,忘战必危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战争制止战争,没准备的战斗必定很危险。原文如下: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天下既平,天下大恺,春蒐秋狝,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古者,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是以明其礼也。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

1、“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最早出自于战国司马穰苴所著的 《司马法·仁本》“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释义为:所以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

2、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忘战必危国防教育,忘战必危文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忘战必危典故介绍:公元280年,西晋灭亡吴国后,晋武帝司马炎认为不会再发生大的战争,主张军队将领们不必再去从事军事活动,而让他们转业去管理政治、行政事务,并下令解散州、郡的部队。但是,著名军事家杜预引用古代兵书《司马法》中的话,告诫晋武帝:“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能以吴国的灭亡而高枕无忧。他作为军事统帅在与吴国作战结束后,立即还镇襄阳,坚守要地,交错屯兵,使所部戒备森严,“视无事如有事”一样,从而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安定形势。杜预死后,晋军备废弛,马放南山,刀枪入库,给内外敌人以可乘之机,不久天下大乱。

如何正确理解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国家的安危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安全需要一个强大的国防,而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有法律义务增强我们的国防建设,公民国防意识的强弱更是与国家的安危息息相关。国防意识的强与弱是没有天生的,是经过教育和环境逐步熏陶出来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数历史事实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强大国防意识的国家,它将会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

以战止战忘战必危出自哪里?

出自《司马法·仁本》,其开篇就提出“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警世格言。意思是“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进行战争,也是可以的。”

、“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掉战争准备,必定危险。”。战争对军人而言,是死生之地,对国家民族而言,是存亡之道。惟其如此,战争才是国之大事!

怎样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

一、学校定期与驻地部队取得联系让青少年学生接受军训教育,不走形势,不走过场,切切实实走进军营,了解军营,熟悉军人,通过简单的队列训练,条令学习,武器操作学习,深化学生对人民军队的理性认识,情感认同和法理认同。

二、社会应积极进行开放性的国防教育,立足青少年自身特点,通过宣传标语,灯箱展柜等方式向家显示军营文化

三、院校应积极发掘本地的红色***,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见学,带领他们了解我们的党史军史,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并从中真正学到革命军人身上的品质。

四、院校可以邀请老革命老前辈为同学们讲述战争年代的打仗故事,让青少年了解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和国防军队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树立一种家国观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忘战必危国防教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忘战必危国防教育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