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做人”和“做事”到底是什么关系?
  2. 古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
  3. 什么叫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性质与内容究竟有什么关系?

“做人”和“做事”到底是什么关系

谢邀:俗语说:先做人后做事。道理我想大家都懂,即人都没做好咋能做好事呢?首先可以肯定是好人是绝对做不了坏事的,而坏人却不一定能做好事。因此必须先学会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因受儒家思想影响,国人在做人做事时会保持中庸之道。一是怕得罪人,二是怕被陷害。所以很多时候不敢讲真话,都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才能不受伤害。因此在做人方面必须要诚实,讲诚信,坦陈待人,以德服人。做事呢讲究实事求是,有一说一。不弄虚作***,这样才能长久有效的在社会中立足。不然将无路可走。这就应了那句古话: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语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在社会,朋友,同事中,做人不能太张扬,太狂妄容易招风遭到打击,排挤。在日常的工作当中就不难发现很多例子。没本事的却能当官,有本事的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是为什么呢?业务能力不强的是因为他把所有的经历都用在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中,会讨好上司,见风使舵。深得领导喜欢,因此便能飞黄腾达,缕缕高升。而有能力的却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更是看不惯昏官的做派,因此难得领导喜欢。所以这类人为官之路很难。由此可见为什么当前的贪官这么多,老虎苍蝇满街跑的现状了。当然这类人也不长久,只是这个过程实在是让做好人,做好事的太难了,太长了。

看来还是老祖宗说的好,不是不报,是时候不到。贪官,坏人只能逞一时之欢,早晚都得完蛋。看来还是做好人长久。做好事受人爱戴。比如那些英雄,劳模,清官,打虎英雄,等等。总之,必须先学做好人,才能做好事。

古人所说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意义

“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这两条著名论断均出自孔圣人, 经过两千年的推敲和锤炼仍被奉作教育的经典,尤其对今天的中小学教育更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教无类”可理解为人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可以受到教育,也可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教育来消除。不论从“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角度出发,只要通过适当的教育手段加以引导,都会使本性各不相同的人向高素质方向同化发展。初入校园的中小学生,其文化素质和品行修养可能会因为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等原因而千差万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可塑性强。教师如果能够坚守“有教无类”这一信条,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因材施教”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也日渐突出,随之诞生的“走班制”教学和“3+3”新高考模式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发展方向的机会。然而因高校专业整体的设置较从前未有大的变化,并未很好地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致使新高考模式遭到很多诟病和质疑,但笔者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因材施教”就此失去了意义。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因材施教”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才浪费的现象,随着社会文明开化的程度不断增高,“人尽其才”应该不是梦。

1.有教无类指教育的普遍性,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核心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因材施教指教育的独特性,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实行的是大规模集体教育,因材施教反而成为一个很难做到的境界!

1.有教无类是因为当时的知识是掌握在少数的统治阶层的,很多人被区别对待无法获得知识,孔子是反对这种不平等对待。现在的义务教育就是就已经实现有教无类了。

2.而因材施教就是现在大学之后的专业教育了,学士、硕士博士因材施教啦!

现在的教育已经是很好啦!已经实现古人的思想啦!

“有教无类”主要体现教育的普遍性,突出教育公平;“因材施教”主要体现教育的特殊性,突出教育差异。

表面上看,“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是相互矛盾的,实际上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有教无类”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材施教”是“有教无类”的目的和必然结果。2500多年前我们的教育先贤孔子能有如此明确的教育思想,确实非常可贵,是我们教育史上的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们实行的广泛意义的义务教育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就是孔子教育思想在新时代的具体应用。这种教育思想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支撑。

然而近20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以来,随着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现有的高等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于是催生了“教育产业化”的办学思路。客观地说,这种办学思路为当时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办学思路所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由于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很多高校大干快上、盲目发展,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严重忽视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质量下滑严重。与此同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也造成了深重打击,生源严重不足、教师大量流失,国家基础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严重不足,已经影响了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升级换代,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

这些深远的影响当初始料未及,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来看,这种办学理念只是做到了“有教无类”,但忽视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因材施教”,没有做到这两方面的统筹兼顾。

令人欣喜的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目前正在施行的“[_a***_]分流”和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的“宽进严出”等政策,就是对以往工作的一次“矫枉过正”!

尼山布衣认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重要意义。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儒家思想强调两个最著名的论点,前者体现了平民教育的思想,后者体现了英才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和“英才教育”思想,比欧洲的教育民主思想和大学英才教育思想提出要早一千多年,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进步。它冲破了奴隶主贵族阶级对教育的垄断,使出身不同、贫富不一、种族各异、天各一方的各类人才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开创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使更多的有识之士学业有成,进而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材。这些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为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职责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教师要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严谨治学,教学相长。这些重要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师德观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当代教师要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践行这些原则,这是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终极目标

其次,有利于规范教师的行为准则。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哲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儒家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加以创新,能够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更多的思想***和人格榜样。

第三,有利于培养教师的人格魅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有一种积极的示范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从学问上、治学态度上、育人方法上以及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风格上都要严格规范自己。在他们身上凝聚而成的相对稳定的人格魅力和榜样的力量,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是一种崇高的修养和精神境界,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品格的影响和熏陶。孔子博学多识、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育人精神,以及以身作则、宽容无私的处世风格,都是其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最后,有利于推动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既体现了对学生的公平对待,特别是如何正确对待所谓的“差生”,也体现了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什么叫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性质与内容究竟有什么关系?

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与养。

教什么?教做人的道理,方法,以及谋生的本领,前人留下来的知识,经验。养什么?养出健康的身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心态,人格,意志,良好习惯等,这些都与教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所以教育才会成为一个词。

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是走什么路(即:形成思想观念,解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授业是形成职业行业的一技之长。解惑是讲解学生不明白的地方

在今天,教育的性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它与教育内容息息相关,教育内容是围绕教育性质而设定的。

我们要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国家强盛的日子才会长远。

教育的定义是什么?自古以来,由人类的开始,有传承、有传播,教育就在进行着……有了文字,有了研究,也有了各种教育的定义。

“教育”这一词的汉语最早来源于《孟子》《尽心·上》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古代“教”和“育”是分开的。《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中的“育,养子使作善也”;“教”传授,指点;“育”培养,培育。“教育”就是将知识,经验进行主动的或者被动的一个传授过程。

随着人类不断地进步,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对教育也有了与时俱进的解读。比较广为接受的名家观点有:

我想这些观点我们不一定能完整的背下来,但多少都听到过、听说过。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不是参加教师自各考试,无须倒背如流的去记这些定义。于我们老师们、于更多的家长未来的家长,其实更多的是要去理解定义的本质,和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教育,做好孩子父母和老师。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现在大了感觉好正确!

拉开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从小养成的各种良好习惯。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意思是说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就如同自然发生的行为一样。

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希望家长们能让孩子们养成这七个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一、从语言开始文明习惯的培养

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思想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