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贝多芬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 孔子是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学而知之”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贝多芬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贝多芬在失聪的状态下,仍然不向命运低头,不自我放弃.对后人的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苦难是进步的阶梯。耳聋对音乐家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不但影响工作,而且会让他感到孤独与无助,过着悲凉痛苦的生活。导致了贝多芬叛逆的性格,贝多芬在书信中写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遇到皇亲国戚的情景,写到自己对皇亲国戚及不在乎的态度,充分表现出贝多芬的叛逆。贝多芬处在痛苦与磨难中,他的这种叛逆性格,我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情感,他不是圣人,他也只是一个平凡的聋人,他的情绪也要得以宣泄。一位热爱音乐的聋人与苦难搏斗,经受住残酷的命运,创作了《七重奏》《圣家庭》《幻想奏鸣曲》《田园交响曲》《月光曲》《欢乐颂》等巨作。他战胜了困难,创作了永不垂朽的巨作,他的行为震撼了全世界。他告诉我们,意志的力量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欢乐由痛苦获得!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当我对着窗外想自己的劫难而感到忧伤时,他会来到我身旁,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琴上弹奏出一曲悲歌,安慰哭泣的我。当我越过艰难险阻,无法到达目标深感痛苦时,他演奏出一曲斗志昂扬的《欢乐颂》,给予我一份欢乐,一份勇气。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一生中,贫困、疾病、失意、孤独等种种磨难折磨着他,其中最大的灾难是耳聋给他带来的痛苦.

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贝多芬28岁时,由于疾病,听觉就开始减退,到了48岁,再优美的歌声他也听不见了.他只能用书写的方式来和别人交流.

  即使这样贝多芬仍进行着创作.他的不朽名作――九十部交响曲的后七部,都是在失聪的情况下完成的.而其中的第三、第五、第六和第九部交响曲被认为是永恒的杰作.

  他用敏锐的观察力来感受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为了起草一部曲子,他经常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反复推敲,精心锤炼.例如第五交响曲的创作,他就花了八年的时间.

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贝多芬在给他的兄弟卡尔和约翰的信中倾诉了耳聋给他带来的莫大的痛苦以及他战胜疾病的决心:“在我身旁的人都能听到远处的笛声,而我却听不到,这是何等的耻辱啊!这样的情景曾把我推到了绝望的边缘,几乎迫使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我的艺术,只有我的艺术要我活下去.”贝多芬在这种困境中曾大声疾呼:“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为了艺术,他牺牲了平庸的私欲,战胜了一切不幸.他说:“牺牲,永远把一切人生的愚昧为你的艺术去牺牲!艺术,这是高于一切的上帝.”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

贝多芬生于一个宫廷歌手世家 ,从小嗜酒如命的父亲就想把他培养一个音乐神童,常常半夜熟睡中被酗酒的父亲拉起来练琴,不满八岁就登台表演、卖艺,十一岁就在剧院的乐队工作,这样的童年,让他养成了倔强坚毅的性格。

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贝多芬一边赚钱养家一边努力求学,在后来的工作中受聂弗老师的影响下,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后又拜莫扎特、海顿为师,对他的音乐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革命时代在音乐里的体现,音乐主题扩大,对抗增强,充满了斗争性。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

贝多芬的重要作品有;9部交响乐、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贝多芬一生悲苦,感情坎坷,终身未娶,26岁便听力下降,30岁基本失聪,40已确认耳聋,57岁孤独终老。

多年前,第一次听贝多芬著名的钢琴曲《命运交响曲》,音乐一开始就让人震撼,叩击着人的心灵,随着音乐的高低起伏,时快时慢,就像自己生命中一路走来,时而欢乐、时而痛苦、时而迷茫、时而奋斗……听完曲子,心中的震撼久久不能平复。

而他的《致爱丽丝》,曲调轻柔、酣畅,听着的时候,就感觉春日的雨滴落下来,有小草发出了新芽,花朵慢慢开放,曲调里有甜蜜、有忧伤……。

当时只是知道贝多芬的名字,现在进一步了解他,对他的音乐也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一个聋人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不只是用心,更是用灵魂在谱写。也更惊叹他的伟大。

他告诉我们热爱生命、不向命运屈服,勇敢去追求。


孔子是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学而知之”的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有什么启发?

孔子的这番话,阐明了自己作学问的态度。在《季氏》篇中,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承认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是不承认自己是这样的天才,他的学问是“学而知之”的,绝对不做那些“不知而作”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他属于“知之次也”,即具备第二等智慧的人。关于“知之次也”,历来注解颇多,李泽厚先生将其解释为“知的次序、过程”,有道理,但不符合“次”的本义,也与《季氏》篇中孔子对学者类型的划分不对应,故将其译为“次一等的智慧”。

如何“学而知之”?孔子告诉我们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用耳朵“多听”。听别人谈话时,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听明白后,再通过自己大脑的过滤、筛选和分析选择其中好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加以接受和学习二是用眼睛“多见”, 指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耳朵听来的不一定可靠,只能属于间接经验,只有经过自己眼睛的验证,并亲身体验,才能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然后再通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和记忆,最终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在这两条途径中,孔子不要求对所有“听到”和“见到”的知识都去记忆,而是强调对学习内容要加以选择,并且要充分发挥大脑对知识的分析、思考和记忆功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生成智慧。生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他对学习理论的这一阐述至今也不过时。

孔子对“学而知之”的阐述,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副灵丹妙药。

许多教育专家就是像孔子这样练成的。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但没有反思的经验是封闭的、僵化的和有局限性的。经验来源于多听、多见,许多教育专家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举行公开课参加教研活动时,无论是课前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后的评课,他们都虚心听取别人好的意见和建议,博***众长。名师没有一个不善于读书学习的,他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善于向[_a***_]学习,他们喜欢听别人的课,无论讲课者比自己水平高还是低,他们总是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诚恳地提出自己对教学的意见。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善于总结和反思,不仅反思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也经常通过听课、评课,反思别人教学中的得与失,这种时时总结和反结的精神,是促使他们成为教育专家的必备条件。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教一辈子书不进行教学反思,只能成为教书匠;安下心来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因此教育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那些善于积累,不断总结反思的教师,才能摘取这一桂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是什么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