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正文

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这句话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这句话的文化意义什么

意思就是子路领悟了某种道理,在未能付诸实践之前唯恐听到其他不同观点思想上产生偏差。就是怕不能一以贯之。这段话是对子路勇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赞美。子路是个急性子,前面的文章已经有所介绍,因为这种性格,他还曾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子路之勇也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这段文字,精彩呈现了子路的这个性情。每当闻听一个道理,如果认为是对的,子路会立即把它付诸实践。在没有完全领悟或者验证这个道理之前,子路害怕再听到更新的道理。因为子路认为,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听到好的道理而不去做,那是一种罪过。

知与行,是儒家学说中关于认知与实践之关系哲学范畴。子路有闻,也就是听到某种道理,他听到的道理就是知。这里的“知”,主要的并不是指具体的生活知识,而是指做人做事的道理,并且着重指向人类道德法则。在孔子的时代及以后很长时间里,儒学***们都认为“知”在“行”前,人们的行动应该由某种理论作指导。

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很多时候,我们的道德水平无法提升,或者我们无法成功,并不在于我们不懂道理,而在于无法把自己懂的道理付诸行动。譬如,“三思而后行”是一个简单而又确定的真理,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却很少能听做到这一点。再譬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我们都懂,可是在做事的时候,总是只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这个道理丢到脑后。还有一部分人,嘴上一大套,道理懂的比谁都多,因为是个空口理论家,最终一事无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向得道高僧鸟窠禅师请教佛法要义,鸟窠禅师回答说“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白居易不以为然,说:“这个道理,三岁小孩也懂得呀!”鸟窠禅师回答说:“三岁小孩懂得,八十岁的老翁却行不得。”种种现象表明,对正确的理论我们并没有真心接受,并没有把它转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那些道理,只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已。绝大多数的失败者,都属于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反观成功者,无一不是强力的执行者。他们所知道的道理,以及所奉行的理论,大多数并不比我们高明,有时理论上还不如我们,但是,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把知道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让它真正发挥作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非理论上的学习,而是投身实践的勇敢。子路的精神之所以可贵,正是这个道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既关系到人的修养,也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不可不慎。

大家好,我是“喔爱小咪”,很高兴与有缘的人们一起聊天。今天又要聊到《论语》了。今天要聊的是《论语·公冶篇》中的一句话:“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又闻。”这句话有什么文化意义。

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先说明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孔子的得意***子路听到一个什么道理,没有来得及去实践这个道理时,便唯恐又听到了新的道理。”这说明子路是一个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他不会随便相信一个道理,而是在实际行动中去检验这个道理,更深地领悟这个道理。

这句话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行动中检验出来的道理才是正确的。如果一个道理还没有在实践中去检验和领悟,那就不是真正明白了一个道理。那么,听到新的道理又有 什么用呢?还不是如水中望月、镜中看花一样虚无吗?

大家记得“邯郸学步”的故事吧。战国时期有个燕国人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玩,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就去学别人走路。他一会儿向路人甲学走路,一会儿向路人乙学走路,一会儿又向路人丙学走路。结果,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没有学会,倒是把原来在燕国时走路的姿势给忘记了。这说明,一个理论没有在实践中完全弄懂,再学下一个理论只会越来越糊涂,越来越不会。

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人,一会儿去学弹琴,学会了一点点弹琴方法, 就嫌练琴枯燥;又去学跳舞,跳舞学了一段时间,会了一点皮毛。感觉跳舞好累又去学习开车,开车要在露天学,又嫌太阳晒着难受,不想学***……最后就是一样东西也没有完全学会。

所以说,古人子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一个道理或方法一定要去实践,而且要坚持行动,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这个没有弄懂又去学那个。因为只有在长期的实践中,才能真正学会一种方法,明白一个道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教育理论研究的目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