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教育 > 正文

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2. 面向人人的教育理念是谁提出来的?
  3.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大教育家?
  4.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教育方面有什么主张和贡献?具体说说?

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点:

1.古代教育的特点:

不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生产的需要;教育有阶级性质,针对贵族和上流社会;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近代教育的特点:

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背景,科学技术教育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视普及义务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和传播。

3.现代教育的特点:

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读书心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适用于社会的所有成员;科学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水平正在提高

面向***的教育理念是谁提出来的?

黄炎培。

黄炎培提出: “职业教育之定义,是为用教育方法,使***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而其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面向全体"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源起于孔子。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一般的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求学的。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局面。他提出"有教无类"主张。"有教无类"本意就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分种族氏族,***都有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这应当说是最早的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的发端。

孔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为什么说他是一个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晩期。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一)在思想方面:

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反对统治者不要过剥削压迫人民,以德施政,主张“爱人”。思想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重要社会哲学问题,从人本,民本这个核心价值观。孔子仁道精神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精华。体现为“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德治礼治思想。

(二)在教育方面: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编成《春秋》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在教育方面: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据说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更应该遵循孔子教育学说模式

教育以德育人立德为先。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勇),在儒家思想演变中仁义礼为孔家所长,仁者仁心仁德仁慈仁爱,义者利之反义是宜,适可而止,因地制宜,因材施授,礼为礼让谦恭,上下之礼,夫妻之礼,君臣之礼,长兄之礼,,,,把仁放第一,是重德育人,仁者爱人,爱人者回报仁德,追求心性至善至真至美,行为至诚至信至中。。后面发展成“三纲五常",三纲就是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分出了一个小"核心"和大"核心",确立了核心地位对维持社会秩序重要性。《论语》中多有表述。从中可看出立德为先以德育人对于教育学问的意义是两方面的,师者和学者都是先从德育人开始。一再强调的立德为先对教育者本身就是有警示作用。我们现在讲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多有从儒家思想吸收精华。

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传承者,是中国文化乃至亚洲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帜,是世界上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屈指可数的文化巨匠之一,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被称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文化学者慨叹“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美国的“文明之父”,被称为“美国的孔子”,伟大的诗人,哲学家,思想家,一代宗师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哲学史上的华盛顿”“孔子是全世界各[_a***_]的光荣”,对孔子推崇备至。1988年,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说“人类在二十一世纪还要生存下去的话,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伟大的智慧代表,人类的真正精英孔子之英名如江河行地,日月经空,传承千载,万世不朽!伟哉,孔子!大哉,仲尼!

孔子的主要思想核心是:仁和礼。具体的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思想上,为政以德,即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打破了当时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也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潜在界限。使平民也能懂礼仪,学礼仪。

经济思想方面,提出“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义”是指社会道德,利即是追求的物质,孔子认为要先把义放在利的前面。满足了义才能再去谋利,若是违背道德而去追求利益则是可耻的。

美学思想上,核心是“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他把文学艺术与德政相结合,通过对礼、乐、诗的修行来陶冶情操、提升道德修养。这也是和孔子对周礼的崇拜分不开的,他想恢复西周社会的安乐繁荣。

教育思想上,最核心的应该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此外还有“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等思想。

现在我来说说,他为什么是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首先,他首次提出并且“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且大力提倡施行,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其实,光凭这一点,他就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知识都是在贵族和国家那里,即官学,普通人除了祖传的手艺啥都学不了,而孔子的出现,打破了上层的知识垄断,即私学的流行,也就私塾。

他还提出了,非常有名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他认为每个人就像不同材质的木头一般,有的人适合做房梁,有的人适合架桥,而有的则只能当柴烧。这一点被后世历代教育者所推崇和运用。

在道德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

在政治上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每个人都能接受教育,并创办私学,大量招收学生,打破了当时教育方面的垄断。他还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每个人的天赋、兴趣进行不同的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考,教师只需对学生施以引导。

在美学方面孔子主张“美”和“善”的统一。他提倡将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两者结合,将文学艺术作为促进社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在史学方面,孔子主张实事求是地进行历史研究,强调研究历史时要重视事实依据,同时极为反对表里不一、名不副实的做法。

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教育方面有什么主张和贡献?具体说说?

王阳明在读私塾的时候,有一天突然问老师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老师说读书的目的就是像你爸爸那样中状元,然后做官。对老师的这个回答王阳明表示了他的不屑,他觉得读书不应该就是像他老爹那样。

每个儿子都不大瞧得起自己的父亲,他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在别人眼里头高山仰止的地位在他看来是稀松平常的,所以他在视野上就赢了。他是赢在起点的人。他对老师说,读书不是为了中状元,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圣人,做像孔子那样的圣人。

我们可能都听说过北宋的张载,叫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从一开始他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非常远大的目标。而他的老爸王华应该是很优秀的了,能够读书,能够中状元,在当时的人们看来那是了不起的,甚至可以说是读书人的最高的成就。但是,王华说到底他是没有终极目标的人。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他的父亲王华一辈子都想在仕途上大有作为,可是混的一直不太好,最后跟很多人一样,自己不行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儿子。有一个细节是王阳明的那个封侯的匾送到他们家不久,他父亲就去世了,这是他一生的宿愿。

从王氏父子不同的经历,我就想到一句古话,叫“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你仅仅是奔着一个浅近的目标,你最后达到的结果往往是大打折扣的。

【林公史迹】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恳请客官点个【关注】再走。

王阳明对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

儒学中的心学加以继承跟弘扬。从明朝中晚期至今都有一定的影响,对除中国之外的东南亚国家影响极其深远,尤其是日本。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知行合一,致良知,求是。

王阳明其人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

在王阳明之前文能指点江山,武能平天下的寥寥无几。后人更看中的是阳明心学,在当代更多的人喜欢学习、研究阳明心学。而阳明心学是最容易让人达到圣人境界。

人的善与恶是由人心决定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这不就是由我们的内心决定的么。人内心的善恶都是由自己决定的。王阳明认为我们的心本应该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这样人的思想境界才能大成。作为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直在学习。生活技能、文化知识、专业技术、为人处世等等。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就是在修心。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自己的心去行动。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截然不同

只要格物致知能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 ,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从历代名著中看教育思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