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这说明以幼儿为主体是将幼儿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教师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起到的是主导的作用,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幼儿有选择的机会,能够进行自由的探索和交流,有自由抒***感的机会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但是目前幼儿主体性缺失现象比较严重,比如在游戏中,幼儿更多的是等待教师分配角色,由教师组织管理整个游戏进程;在生活中交往能力和环境的适应性较低,连穿衣,饮水等活动都需要成人的提醒和引导。由此可见,在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作用,突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学习主动性。
幼儿的兴趣爱好是成长需求的一种表现,影响并制约着它们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教师应做孩子们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捕捉他们的兴趣爱好作为活动内容,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2.适时指导,突出主体地位。
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幼儿朝着全面发展的目标航线前进。比如在生活角中,幼儿看到种类繁多的蔬菜只是拿起来,放下,看了一会就失去兴趣了,这是因为幼儿不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这是教师及时给予语言提示:“孩子们,哪些蔬菜是我们吃叶子部分的,请小朋友们拿起来观察”。小朋友会根据教师的提示有目的性的观察,突显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3.适当评价,焕发学习热情。
适当的评价能够激发幼儿内在的动力,使幼儿愿意继续探索,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主动地给予适当的表扬评价,比如说:“你很棒,我认为你是可以完成任务的;你是小勇士,我相信你愿意尝试”等等这样恰当的评价能够让幼儿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他们避免产生不良的情绪,拒绝新鲜事物的***,从而失去了进一步探索未知事物的动力。
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去弄懂“以幼儿为主体”是什么意思,其中就包括它的含义,它所带来的积极因素或者消极因素,以及提出这一观点的缘由是什么;二是在活动中如何去实现“以幼儿为主体”。因此,我们对于教育观点类的题目我们的答题思路可以是:①解释关键词的含义,②分析其积极因素或消极因素,(这一因素主要从孩子身上找)以及提出的原因(原因可从教师、家长、社会和国家等维度出发),③实现这一观点的具体措施。从措施中就可明确回答题目问题,如何才算在活动中突出“以幼儿为主体”。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和谐发展的个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幼儿,真正确立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动作思维
动作思维也成直觉行动思维,是2岁以前婴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其特点是
思维伴随着动作或行动来进行,若行动停止,则思维也随之停止。具体表现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会先想好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一旦动作停止,则思维活动也随之停止。如孩子看见了布娃娃,才会想起用布娃娃做游戏;如果妈妈拿走了布娃娃,则孩子的思维就随着布娃娃一同消失。在幼儿初期,儿童的主导性思维方式就是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即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这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方式。幼儿在***想游戏中所扮演的人物,通常是他们接触过的或熟悉的人物,如自己的妈妈、爸爸,在模仿中凭借这些具体形象来进行思维。幼儿普遍喜欢童话画册和动画片,也与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有关。再比如,要求幼儿比较3和4的大小,多少,若只是纯粹的数字比较,他们通常会感到困难;但若是问3个苹果多还是4个苹果多,那么大部分的幼儿都会比较容易的解决这个问题。
3、抽象思维
大约在5、6岁左右,幼儿开始发展抽象思维。抽象思维指依靠语言或文字、数字或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抽象思维的萌芽体现在许多方面,比如,表现在基本的分析、综合、 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对具体的概念有初步的掌握,表现出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在此阶段,幼儿无须借助图片,仅凭教师的讲述也能理解做事的情节。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幼儿由于知识经验、语言等限制,他们的抽象逻处于辑思维的发展仍处于低级阶段。
搜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792117.com/post/15098.html